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日益成为社会痛点的当下,湖北随县天河口的教育实践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村级学校不仅能够办出特色,更能办出水平。位于桐柏山南麓的乡村教育集群,用实实在在的成就打破了“乡村教育必然落后”的刻板印象,为全国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天河口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向下扎根”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看似朴素的劳动教育中习得了自然知识,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天河口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链,从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养成,到小学阶段的品格塑造,再到中学阶段的学业精进。这种连续性教育避免了各学段之间的割裂,使教育效果得以累积和放大。天河口教育集群同时拥有一支高度稳定的教师,12名教师扎根乡村三十余载,“95后”年轻教师放弃镇区学校优越条件主动回归。当教师不再将乡村任教视为“跳板”,而是当作事业,教育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角度来看,天河口现象证明乡村儿童通过农业教育也能收获足够自信。孩子们在种植土豆、花生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自然知识,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让乡村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
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角度来看,只要乡村学校能够提供一套成熟的教师激励机制和文化认同体系,乡村学校同样能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
天河口经验对乡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它证明乡村教育不必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应立足乡土,挖掘自身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时,不应一味将乡村学生送往城镇学校,而应着力提升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以良好的文化认同体系来吸引优质教师留在乡村、扎根乡村。
天河口的教育实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它告诉我们,只要遵循教育规律,立足本土实际,乡村学校同样可以成为优质教育的沃土。这种“低重心、高质量”的发展模式,不仅适用于农村,或许也能为深陷竞争焦虑的城市教育提供另一种思路。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 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吴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