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刻不容缓

随着盛夏来临,孩子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暑假,但溺水事故也进入了高发期。近期各地频发的溺水悲剧,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防溺水工作绝非儿戏,必须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从数据来看,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炎热天气下,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水域成为孩子们消暑的 “危险诱惑”,而缺乏成人监护、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不足等因素,让意外风险陡增。不少事故发生在看似 “安全” 的区域,比如熟悉的河道、浅滩,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疏忽大意,酿成了一个个家庭的悲剧。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源于多重漏洞。一方面,部分家长存在监护缺位,将“注意安全”停留在口头提醒,没有真正落实到陪伴看管中;另一方面,一些水域的安全警示标识缺失、防护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自然水域,监管难度大,隐患排查存在盲区;更重要的是,孩子的防溺水教育和应急技能培训仍显不足,面对突发情况时容易惊慌失措,错失最佳自救和求救时机。

筑牢防溺水安全网,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必须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做到“四知”—— 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坚决不让孩子独自到危险水域玩耍。学校在放假前应开展专题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醒,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让防溺水知识入脑入心。相关部门要对辖区内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增设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组织志愿者开展巡逻劝导,对危险水域及时采取隔离措施。

同时,普及防溺水技能同样关键。要教会孩子 “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更要让孩子牢记,遇到同伴溺水时不要盲目下水,应大声呼救并寻求成人帮助,或利用漂浮物、长杆等工具智慧救援。

每一起溺水事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防溺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个暑假,让我们少一些侥幸心理,多一份细心守护;少一些疏忽大意,多一份责任担当。只有家校社协同发力,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让暑假真正成为充满欢笑的美好时光,而不是被悲伤笼罩的灰色记忆。

(作者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