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本升专”也能成才?打破学历偏见,人生赛道不止一条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本科毕业生”的话题引发热议。对于“本升专”,有人嘲讽“读书读倒退”,但也有人支持这种务实选择。事实上,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成才之路从来不止一条。与其困在“唯学历论”的枷锁中,不如理性看待“本升专”背后的现实意义。

社会需求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高学历并非万能钥匙,“学历通胀”严重,本科生含金量下降,过去二三十年里,高校扩招让大学生数量激增,本科学历不再是稀缺资源,许多本科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相比之下,高级技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专科生反而供不应求,高级技能人才薪资甚至超过普通白领。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专科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若本科生通过“本升专”精准学习紧缺技能(如人工智能运维、高端数控),反而能抢占就业高地。

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比学历标签更重要。部分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进入不喜欢的专业,学习痛苦、成绩平平。而专科院校通常与企业深度合作,课程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比如,某985学生退学转读烹饪专科后成为知名厨师;另一本科生放弃文凭学习电竞管理,最终带队夺冠。与其在不喜欢的方向痛苦“内卷”,不如选择适合的赛道。成才的核心是“能力+热爱”,而非一纸文凭。

教育本质是终身学习,学历仅是起点。在快速迭代的时代,一次学历选择无法定义终生。专科生可通过专升本、职业资格认证、行业经验积累实现逆袭;本科生转专科后,亦可凭借技术优势创业或深造。例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高考三次才考上大专,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36岁才从普通销售员起步。他们的成功证明,持续学习和行业深耕比初始学历更重要。

“本升专”不是倒退,而是教育多元化的体现。社会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能工巧匠。尊重个人选择,打破“学历鄙视链”,才能让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毕竟,人生的成败,从不取决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你如何奔跑。

(作者 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廖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