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人生真正的考题,从来不在考卷上

一代人的集体成人礼六月的阳光总是格外刺眼。考场外,家长们攥着矿泉水瓶在树荫下踱步;考场内,笔尖与答题卡摩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一年一度的高考,如同一个精确运行的庞大钟表,准时在中国大地上敲响。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这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一场浓缩的青春仪式,一个民族特有的集体记忆。

高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社会情绪。它是寒门子弟眼中的“最公平竞赛”,是中产家庭焦虑的“军备竞赛”,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质量检测”,更是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调节阀”。在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最可靠的通道。就像古代科举催生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今天的高考仍在续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当代神话。当我们把镜头拉近,会发现每张考卷背后都跳动着鲜活的生命故事。

云南山区考生每天跋涉两小时山路的坚持,农民工子女在出租屋床头贴满单词卡的倔强,复读生抽屉里抗焦虑药瓶与咖啡罐的并置,这些细节构成了高考最真实的肌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现,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30%降至如今的不足15%,这组数据让“奋斗就能成功”的叙事显得苍白,却也反衬出那些突破重围的寒门学子何等可贵。

高考就像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教育公平的阳光,也暴露了社会分化的阴影。高考制度正在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型。随着“新高考”改革在14个省份落地,文理分科的界限被打破,“3+1+2”的选科模式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但改革也带来了新的焦虑,浙江家长为“七选三”组合绞尽脑汁,培训机构趁机推出“选科规划”服务。某教育智库数据显示,83.6%的教师认为新高考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这场变革犹如一艘调转方向的巨轮,既带来希望的波澜,也激起不适的漩涡。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或许应该用更立体的视角看待高考。它固然需要改革,但简单否定无异于倒掉洗澡水时连婴儿一起抛弃。当素质教育口号响彻云霄时,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依然是最硬的通行证。高考制度就像中国社会的微缩景观,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妥协。其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在特定历史阶段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

考场铃声再次响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埋头答题的身影,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敬畏,对公平的渴望,对未来的期许。高考这座独木桥终将被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所补充,但它所象征的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那些在六月绽放的青春,终将在时间的检验中证明:人生真正的考题,从来不在考卷上。

(作者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李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