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新农人”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在蜿蜒梯田间,一群年轻的“农创客”们以无人机为笔,在绿色画布上勾勒智慧农业新图景;广袤平原上,学成归来的“新农人”操作着先进农机,将传统农耕升格为高效精准的现代产业;那些曾经寂静的村落里,网络主播们通过直播镜头,将深藏山间的土特产化为远销四方的“网红”爆款……这些蓬勃景象,正是“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注入的崭新活力。他们不再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耘者,而是成为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的乡村振兴核心驱动力量。

人才输血,缓解乡村空心困局。“新农人”群体的崛起,首要意义在于为乡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人才补给与结构优化。长期以来,乡村面临人才“失血”的严峻挑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新农人”的回归与加入,犹如为沉寂的土地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具备开阔视野和专业技能,涵盖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等多元领域,显著优化了乡村人才结构,有效填补了关键岗位缺口。譬如,来自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的周文哲,前往美国留学后返乡,借鉴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改进脱水蔬菜技术装备,打造新一代天麻灭菌及表面脱水流水线,每年可加工冻干天麻200吨,有效破除生产瓶颈。

技术注智,重塑现代农业图景。“新农人”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带来的技术赋能与产业重构。他们深刻理解并积极拥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急先锋。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播种施肥、灌溉与防病虫灾害,植保无人机、大型机械高效覆盖广阔农田,区块链溯源技术则重塑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链条。这些技术应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业态造血,驱动产业深度融合。更为关键的是,“新农人”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导向,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他们深度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挖掘乡村生态与文化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昔日普通的农家小院被精心设计成特色民宿,当地乡土食材被创意转化为精致伴手礼,传统农耕活动包装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这种产业融合不仅拓展了增收渠道,更使乡村经济形态从单一走向多元,结构更富韧性。

价值铸魂,重燃乡土认同之光。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新农人”以其实际行动推动着乡土价值的再发现与认同重建。当一位90后海归姑娘选择投身乡村旅游,当都市白领放弃写字楼投身有机农场,他们的选择本身就在向社会传递强烈信号——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值得尊重的职业,乡村是充满希望的沃土。这种价值认同的重塑,对于吸引更多人才返乡、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正如当阳市淯溪镇八景坡村的袁长城、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的李静,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乡村蓝海大有可为。

当然,“新农人”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并非坦途。他们常面临资金短缺、土地流转障碍、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等现实挑战。这需要有关部门持续深化改革,破除制度藩篱,在融资、用地、技术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为新农人营造“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肥沃土壤。

“新农人”的涌现是时代之幸,他们代表着知识、活力和创新的流向开始向乡村回归。这已不再是简单的“逆城市化”潮流,而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一种深刻而必然的要素重构。我们期待更多怀抱理想与技能的“新农人”奔向田野,在新时代的广袤大地上,“新农人”们必将书写硕果累累的兴农答卷、人生答卷。

(作者 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李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