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从“砂”到“材”的跨越——长江新材的转型发展之路

五年前,砂石作为建筑市场的“紧俏资源”,一度供不应求;五年后的今天,伴随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传统砂石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在这场行业变革中,长江新材公司积极应对,推动企业实现从“卖砂石”到“做材料”的战略转型,走出了一条稳健的发展路径。

第一次突破:从“沉睡江砂”到“流动黄金”

“守着长江没砂用”曾是武汉城建项目面临的现实难题。2019年,武汉每年砂石缺口超过千万吨,而长江、汉江武汉段疏浚砂因政策限制大量堆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公司管理层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半年时间内,公司负责人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推动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河道疏浚砂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实现了“300万吨以下可省内调剂”的政策突破。

长江嘉鱼航道疏浚砂跨市利用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政策落地后,该公司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项目实施。2024年10月,长江嘉鱼段疏浚砂跨市利用项目正式启动。长江新材武汉公司组建“党员突击队”,24小时轮班驻守采砂船,用“甲板办公、江风作伴”的坚守,保障了115万吨疏浚砂顺利调运武汉,有效缓解了当地重点工程的用砂压力。

第二次跨越: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提升

随着市场下行,普通砂石价格“腰斩”。长江新材公司党委果断调整战略:从原有的“三三战略”转向“新材料+产业供应链”双轮驱动,提出“让砂石论克卖”的价值目标。

枝江绿色建材产业园中试基地实验室。

党员杨松林工作室接下了这个重任。在枝江中试基地,杨松林带领团队经过上百次配比试验,成功突破了特种砂浆产品配方和石油压裂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最难的环节是粒径控制,整个春节我们都在设备前调试。”一名“90后”技术骨干回忆道。这项技术突破使疏浚砂利用率从70%提升至95%,开发的石油压裂砂性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产品价值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在枝江绿色建材产业园推动产业链整合,成功开发出瓷砖胶、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等系列产品,推动基础建材向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第三次拓展:从“砂石”到“矿产”的战略延伸

“不能总在砂石里打转”,长江新材党委放眼更长远的产业布局。2023年起,公司启动向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进军步伐。

2024年,公司组建专业团队,研发“探矿权价值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成矿条件与资源潜力,在省级矿产出让中成功竞得2宗金矿、1宗黄石矿探矿权。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计获取8宗矿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初具规模,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并逐步拓展至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随县钾长石矿山生产加工基地全景。

随着随县钾长石深加工中试线、松滋桃丰石灰岩项目的快速推进,“矿产资源—新材料—市场应用”的全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2024年,新材料板块营收突破10亿元,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发展支撑:推动转型的管理与实践

在转型过程中,公司注重战略引领与管理提升,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略引领明确方向。公司建立“战略解码”机制,将宏观目标转化为“收并购上市公司”“布局海南自贸港”等具体举措。三年来决策重大事项千余项,保障了企业发展方向的清晰与连贯。

一线团队专注攻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设立专项团队,推动业务高效落地。供应链团队通过合作共建,推动“绿材链”平台整合企业超2500家,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在关键技术领域设立专项课题,实施“项目负责制”。2024年公司挂牌3个重点项目,由技术骨干牵头推进。在十堰大理石项目中,主导推广“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将尾矿转化为钙基新材料,预计年增产值1.2亿元。

启示:一粒砂的转型折射发展智慧

从疏浚砂保供到特种砂浆研发,再到战略性矿产布局,长江新材的转型历程表明:

战略前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面对市场变化,公司的精准研判和战略定力,使其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从“三三战略”到“双轮驱动”,每一次调整都凝聚了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

专业团队是攻坚的关键。无论是采砂船上的持续作业,还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一线团队始终是推动项目落地的中坚力量。13个业务单元如同13支先锋,挺立在转型的最前沿。

人才创新驱动价值提升。从资深专家到年轻技术骨干,全体员工始终投身于创新一线。37项专利、2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背后,是技术人才的持续努力与奉献。

近三年来,长江新材营收从55.59亿元增长至172.81亿元,资产规模突破74.6亿元,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标杆企业”。这组数据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从“砂”到“材”的跨越,体现了企业在战略、管理与技术上的持续提升。

当前,站在新的起点,长江新材正以“质引新材”为方向,朝着“全国一流新材料产业投资运营平台”的目标稳步前进。

来源:中新网湖北(作者 刘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