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之力梳理年度荣誉,以光影为媒打造影人盛会。10月28日至30日,2024-2025年度中国电影大数据暨电影频道M榜荣誉之夜系列活动在湖北宜昌举办。该活动与“唯见长江”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相结合,紧密围绕中国电影发展新征程,秉持“思想+艺术+科技”理念,运用“电影+大数据+文旅”方式,向年度优秀电影作品及相关创作者献上各项年度荣誉,并以长江三峡为背景,讲述中国电影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时代精品的动人故事。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孕育了巴蜀、荆楚、江南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蕴含的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等精神特质及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为电影艺术的再创造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与叙事资源,中国电影创作者不断将长江与民族集体记忆相结合,在时代流转间传承、发扬长江精神,构筑起民族文化的多维侧面。无论是古时巴蜀北抗陇秦、荆楚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抑或近代以来的洋务探索、辛亥首义等,长江文化始终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潮头浪尖。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不仅是中国电影展现历史厚重感与民族独特性的重要元素,更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电影,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精神的引领者。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为长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表达提供了强大的传播载体与转化动能。许许多多的中国电影人以长江为创作沃土,挖掘流域内的人文故事与时代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光影活力,让千年文脉在镜头下焕发新生。中国首部聚焦长江生态主题的新国风动画电影《江豚・风时舞》,以长江流域的“江豚拜风”传说为灵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理念;以宜昌秭归县凤凰溪村乡村振兴真实事迹为原型改编的《桃花鱼》,通过皮影戏、屈原祠等标志性文化符号,展现了以爱国精神、民本精神、求索精神为主要内核的屈原精神;类型文艺片《日夜江河》通过船与岸等蕴含深厚的意象,探讨了父辈与年轻一代之间的隔阂,同时展现了川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长江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意义……长江文化不断从典籍走向荧幕,从历史走进当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长江文化因电影的创造性转化而更具时代活力,让中国电影也因长江文化的滋养而更具民族底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命题。我们不仅要用最时尚的语言讲述最古老的故事,更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层面上,既要深挖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又要立足当代生活讲好长江故事。在技术应用上,要推动影视工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导科技企业深度参与虚拟拍摄、智能制作、云端协作等全流程核心,将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转化为精彩的视听语言和动人的情感叙事。在行业发展上,大力做好“电影+文旅”“科技+文化”“传统+现代”文章,拉近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与地方文化的距离,让电影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极大地提升长江文化的能见度、影响力和生命力。
以长江之魂,铸光影之梦。回望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历程,那些藏在光影里的文化基因、刻在角色里的精神密码、融在故事里的时代记忆,始终是其最珍贵的财富。未来,期待中国电影人继续扎根民族文化沃土,放眼世界艺术潮流,用更多精品力作讲好长江故事、中国故事,在文化自信的征程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学敏(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