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弦歌:张准留美诗作三首笺释

珍档撷珠:异域弦歌——张准留美诗作三首笺释

周德富

编者按

张子高(1886—1976),湖北枝江董市人,中国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开拓者之一。1909年,他以清华学堂首批庚款留学生的身份赴美深造,归国后辗转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播撒科学火种;1929年扎根清华大学,历任化学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在清华园深耕四十七载,培育数代科技栋梁。他笔耕不辍著就《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为中国科学寻根立传;又痴心古墨收藏,与名家合编《四家藏墨图录》,晚年将毕生珍藏的千方古墨悉数捐赠故宫博物院。2024年,张子高之孙张骅(清华大学退休教师)向枝江市档案馆无偿捐赠家族珍藏的文史档案资料,为枝江开展张子高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我馆特邀宜昌市著名文史专家周德富老师解读这批史料,让我们透过泛黄信笺,一起见证一位科学巨匠如何以淡泊之心铸就学术丰碑。

张子高(1886-1976)




(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合影,图片来自网络)

自励①

张准②

日计固不足,月较亦无余。

空遂四方志,多惭七尺躯。

不见枝头鸟,绸缪未雨③初。

不见舍下鸡,伏雏不离居。

惟预事乃立,惟专学乃储。

守此其弗渝,日居与月诸④。

虚室夜生白,故吾拜新吾。

(1916年第3卷第2期《留美学生季报》)

【注释】

①本诗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该报为“中国留美学生会”会刊。在美国编辑,在上海印行。其前身为1911年7月创刊的《留美学生年报》。1914年3月改季报。1916年以前由中华书局代印,此后由商务印书馆代印。季报的编者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历届总编辑为朱起蛰、任鸿隽、张贻志、胡适等。1928年停刊。《留美学生季报》以“参以美国之成业,考其用意,摭其精华,以斟酌而张大之”为宗旨。这些留学生通过该报刊向国人介绍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以及所见所闻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等等,以启发国人,改造旧社会,实现中国的富强。报刊内容丰富多彩,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如易鼎新《文言改良浅说》,提出要改良文字和语言,使文字成为人民的文字;梅光迪《民权主义之流弊论》,指出了民权主义会导致的弊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孟宪承《留美学生与国内文化运动》;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等等。还有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如郑宗海《北美和众国教育现状之一斑》,对美国教育作了系统的论述;黄汉梁《美国最著名大学调查》,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美国最著名的42所高校的情况;同时也有不少专门介绍某个学校的文章,如《康南耳大学之纽约省立农学院》《密歇根大学中国学生会通信》。还有关于中外关系的文章,如张贻志《欧战大事丛谈:欧战两年来之统计》;蔡正《纂美国作战计划弁言》。也有很多关于科学救国的宣传文章。同时还刊登过诗词、各学科字典辞书参考书、名著、近世小说等。总之,《留美学生季报》在引进西方行进的科学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解决中国实际社会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张准的董市老乡张承槱也在此刊发表过多篇文章,具体文章见后。

②张准:张子高原名。

③绸缪未雨:即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④日居与月诸:指日月,后用以指岁月流逝。出自《诗经·邶风·日月》。

【赏析】

张子高在1915年创作的《自励》诗,真实反映了他作为29岁留学生的思想状态。当时他已在美国学习六年,即将回国。诗中日计不足,月较无余的紧迫感,体现了他对时间的高度敏感,这种焦虑源于他既要完成学业,又急于报效国家的双重压力。

诗中绸缪未雨的飞鸟和伏雏不离的家鸡的对比,展现了张子高对国内现状的思考。他认为国人缺乏危机意识,而留学生则应该未雨绸缪,这种认识促使他后来回国后积极推动科学教育。“惟预事乃立,惟专学乃储”两句最能体现他的专业精神,他将实验室的严谨态度融入诗歌,强调准备和专注的重要性。

“虚室夜生白,故吾拜新吾”则反映了他中西文化融合的思考。作为晚清秀才出身的留学生,他既吸收西方科学知识,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这种平衡后来体现在他的多重实践中——既创办清华化学系推动科学教育,又研究中国化学史梳理学术脉络,还以收藏古墨名砚寄托传统文化情怀。全诗展现了一个科学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既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又有对专业的执着追求。

吊杨永言①

张准

八月岁己酉,同舟卌七人②。

远游新大陆,求学拯斯民。

六年在异域,所尝备酸辛。

戴王徐③三子,病狂④归隐沦⑤。

方生⑥厌尘世,饮毒甘如醇。

感旧偶及之,悲愤欲哀呻。

矫矫⑦杨氏子,归去未一春。

褫魄若迅雷,噩耗来海滨。

岂其学不厌,敝形复竭神。

岂其遭困厄,沉疴根奇贫。

抑或医无良,遂尔戕其身。

不然嫉世变,一瞑绝寰尘。

茫茫天人际,渺渺远近因。

遗言未及读⑧,何由探其真。

宗邦⑨一线望,学子气嶙峋。

朽索驭六马,一发系千钧。

岂堪业未半,倏忽遂泯湮。

下感同岑⑩契,酉⑪悲欲达辰。

上为天下痛,凄怆泪沾巾。

(1916年第3卷第2期《留美学生季报》)

【注释】

①杨永言:张子高留美同学,江苏嘉定人,两人同庚。杨永言(1887-1916年),号季荦,江苏嘉定人,世居嘉定南翔。毕业于南洋中学,又入南洋公学,考取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艺化学系,获农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游历美国东南各州,考察棉业。1914年春回国,并加入中国科学社。他以振兴中国农业自任,拟先从考察各地土壤着手,用所学报国。但受国事影响,郁郁不得志,同年夏天便猝然离世,时年29岁。详见附录。

②同舟卌七人: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庚子赔款官费生一共四十七人。四十七人名单见附录。

③戴王徐:作者自注,戴指戴济,王指王士杰,徐指徐承宗。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中学第一届(1909年)毕业生,1914年获得缅因大学化工硕士学位。戴济后来时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第一代石油化工专家。1922年中国化学工业会在北京成立后不久 ,1923年4月在上海成立分部,1930—1936年间,戴济与吴承洛、王璡、徐名材、徐作和轮值,每年两人担任会刊《化学工业》的主编。1930年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出版了戴济先生著作《颜料与涂料》并于1939年再版。解放后戴济先生随着院校合并分入西安交通大学教书。王士杰,先入Williston Seminary at Easthampton(韦司林中学)就读预科,后入哈佛大学文学、哲学系就读,1912年因神经衰弱而退学。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宁波中学、奉化中学,担任英语教员。1954年,王士杰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徐承宗后来的经历不详。

④病狂:发疯,指患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病。

⑤隐沦:沉沦。归,指归国。

⑥方生:作者自注指方仁裕。方仁裕,江苏青浦人(今上海青浦)。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高等预科第四届(1906年)毕业生。入读威斯康辛大学土木工程,在美期间自杀,未毕业。

⑦矫矫:刚强、卓然不群的样子。

⑧作者于此自注:“闻君将死作遗书甚长。”

⑨宗邦:父母之邦,祖国。

⑩同岑:同在一山。“异苔同岑”的略写。不同的青苔长在同一座山上。比喻朋友志同道合。典出晋郭璞《赠温峤》诗:“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尔臭味,异苔同岑。”

⑪酉:酉时,指十七至十九时。后文中的“辰”,指辰时,上午七点钟到九点。

【附录】

游美学务处为呈报第一次考取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折致外务部呈文

宣统元年八月初十日(1909年9月23日)

游美学务处谨呈,为呈报事:

窃本年应送游美学生按日分场考试各情形业已呈明在案。兹经详校试卷核定分数于前月二十九日揭榜取录。合格学生四十七名,所有第一次考取学生姓名、年岁、籍贯另具清折,除申呈学部外,理合备文呈报。伏乞中堂王爷大人鉴核备案,须至申呈者。计呈,第一次考送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折一扣。

右呈外务部。

宣统元年八月初十日。

附件:第一次考送学生姓名、年岁、籍贯清折。

谨将第一次考送学生姓名、年岁、籍贯列左。

程义法,年十八岁,江苏吴县人;邝煦堑,年十七岁,广东番禺人;金涛,年二十岁,浙江山阴人;

朱复,年二十岁,江苏嘉定人;唐悦良,年十九岁,广东香山人;梅贻琦,年十九岁,直隶天津人;

罗惠侨,年二十岁,浙江鄞县人;吴玉麟,年二十岁,江苏元和人;范永增,年二十岁,江苏上海人;

魏文彬,年二十岁,直隶密云人;贺楸庆,年二十岁,江苏丹阳人;张福良,年十九岁,江苏无锡人;

胡刚复,年十七岁,江苏无锡人;邢契莘,年十九岁,浙江嵊县人;王士杰,年二十岁,浙江奉化人;

程义藻,年二十岁,江苏吴县人;谢兆基,年十九岁,浙江乌程人;裘昌运,年十九岁,江苏无锡人;

李鸣稣,年十九岁,江苏上元人;陆宝途,年二十岁,江苏上元人;朱维杰,年十八岁,江苏常熟人;

杨永言,年二十岁,江苏嘉定人;何杰,年十九岁,广东番禺人;吴清度,年二十岁,江苏丹徒人;

徐佩璜,年二十岁,江苏震泽人;王仁辅,年二十岁,江苏昆山人;金邦正,年十九岁,安徽黟县人;

戴济,年二十岁,江苏吴县人;严家驺,年二十岁,福建候官人;秉志,年二十岁,河南驻防正蓝旗人;

陈烷,年二十岁,广东增城人;张廷金,年二十岁,江苏金匮人;陈庆尧,年二十岁,浙江镇海人;

卢景泰,年十八岁,广东顺德人;陈飞贞,年十八岁,广东番禺人;袁钟铨,年二十岁,江苏江宁人;

徐承宗,年十八岁,浙江慈溪人;方仁裕,年二十岁,江苏青浦人;邱培涵,年十九岁,浙江乌程人;

王健,年十九岁,直隶大兴人;高嵛瑾,年二十岁,江苏句容人;张准,年二十岁,湖北枝江人;

王长平,年二十岁,山东泰安人;曾昭权,年十六岁,湖南湘乡人;王班,年十九岁,浙江黄岩人;

李进隆,年二十岁,湖南湘乡人;戴修驹,年二十岁,湖南武陵人。

已故校友传

王培孙

杨永言,江苏嘉定县人,家居南翔镇。执除于许苏民先生朝贵门下,读书彻悟,迥异常儿,许先生深赏之,助之成学,而妻以女。乙巳年毕业南洋中学,入交通部工业学校专科。又毕业,考派美国留学,入意利诺大学,得文学士及农学硕士学位。甲寅年春归国,适浦东中学校长朱叔源先生有设农科试验场之意,约君任其事,君既诺之,而踌躇于才之或不胜任。夏假期内,下榻余宫,辄倾谈竟日,君外激于时局之不可为,内迫于个人之无以发展,欷歔悲慨,语多消极。一夕,天未明,闻有声甚厉,急起秉烛巡视,至君卧室,则君己倒地,不省人事,抚之僵矣。遗言一束,得之衣袋中,不知其以何致死也,年二十九岁。君品高学粹,怀抱宏远,伤时嫉俗,而才能不足以济之,又讷于言词,不能一吐胸中之奇气,故弃庄严之世界,犹弃敝屣,亦至可悲已。君早失怙恃,以妻之家为家,生一子。

(王培孙《王培孙文集》)

【赏析】

这首悼亡诗以杨永言的个体悲剧为核心,巧妙勾连首批留美庚子赔款生的集体命运图景,兼具个人哀悼的痛感与时代反思的深度。诗中“同舟卌七人”的群体叙事,与戴济、王士杰、徐承宗“病狂归隐沦”、方仁裕“饮毒甘如醇”的个体特写形成对照,既还原了与杨永言同批的47位庚款留美精英“六年在异域,所尝备酸辛”的求学艰辛,更直接映射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困境。

“沉疴根奇贫”的追问,既指向杨永言归国后“郁郁不得志”的物质窘迫与精神压抑,也隐喻清末民初知识阶层“报国无门”的时代病症——杨永言怀揣“振兴中国农业”“考察各地土壤”的实业理想,却困于“国事影响”,其“品高学粹,怀抱宏远”与 “才能不足以济之”的矛盾(据王培孙《已故校友传》),正是那批留美学子的共同困境:他们背负“宗邦一线望”的使命,却要面对“朽索驭六马”的时代危局,异国文化隔阂与学业身心损耗,先酿成方仁裕留美期间自杀、王士杰因病退学的悲剧;而归国后理想幻灭的压力,又导致杨永言“倏忽遂泯湮”,三重困境共同构成了这批留美学子的生存悲歌。

诗中“遗言未及读”的遗憾与“凄怆泪沾巾”的悲恸,既是对杨永言“一瞑绝寰尘” 的痛惜,更是对整个留美群体“业未半而泯湮”的集体哀悼。而杨永言“矫矫”的卓然形象与 振兴棉业”的未竟之志,始终与“学子气嶙峋”的精神坚守相呼应,让诗歌超越个人悼亡,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坚守与牺牲的精神纪念碑。

复曾慎谋①书诗以代之

张准

慎谋曾先生,别来幸无恙。

倾得子一书,有如被夹纩②。

所询谨奉答,不备乞见谅。

此间故国人,数不去年让。

旧客与新燕,众寡颇相伉。

与子同科者,二三子相望。

短李③气更雄,高谭令神王。

同学未安集④,不尽知所向。

若问牛马走⑤,为子述近状。

朝食幽尼仁⑥,骼浆⑦我肆掠。

终日拘化室,有类蚊入帐。

偷闲便自哺,更无妇来饷。

黄昏归寓斋,文债高若嶂。

赋性殊懒惰,一一待摒挡。

嗜诗不可耐,玩物志乃丧。

媵来⑧新篇一,不自嫌俚唱。

子其示义法,为我拨雾障。

万勿事阿谀,堕落时人样。

更有肺腑言,愿君付之藏。

努力加餐食,心广体且壮。

所业务精敏,岿然仰大匠。

余力以学文,为我光国防。

明秋赋归⑨去,扁舟应同放。

勿金玉尔音,时以好音贶⑩。

乙卯⑪十月朔张准拜手上。

(1916年第3卷第2期《留美学生季报》)

【注释】

①曾慎谋:不详。从诗歌内容看,此人当是张子高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此人当时应该离开了麻省理工学院,可能到其他学校选修其他课程了,也可能提前回国了,写信给张子高询问仍在美留学和新到美留学的同学的情况。查第一批赴美留学的人员名录,曾姓只有曾昭权一人。曾昭权是曾国藩的曾孙,湖南人。湖南、湖北过去同属湖广省,曾昭权与张子高算得是老乡。不仅如此,曾昭权的曾祖曾国藩与张子高的曾祖张盛藻亦为朋友。并且曾昭权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还曾到诺威治大学修课。因此,这个曾慎谋有可能是曾昭权。湖南湘乡人。1909年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中年龄最小者。1909-1910年在库欣学校补习,1910年入MIT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期间曾在诺威治大学修课。回国后曾任北京华商电灯公司任工程师、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员、湖南大学电机教授兼系主任。

②夹纩:披着绵衣。此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

③短李:和后文的“高谭”具体指哪两个人不详。

④安集:安顿聚会。

⑤牛马走:张子高自我谦称。

⑥幽尼仁:作者自注“英言Union,麻省理工学校食堂名也”。

⑦骼浆:酪浆。喻指知识的琼浆。

⑧媵来:寄来

⑨赋归:此指学成归里。

⑩贶:赠。

⑪乙卯: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

【附录】

美国麻省理工学校中国学生毕业纪

美麻省理工学校中国学生会书记胡博渊君来函云,自欧学东渐以来,我国学生留学外洋者日多一日,然进完善学校者少,进完善学校而卒业者尤少,此所以留学生车载斗量而仍有人才缺乏之叹也。

美国麻省理工学校课程高深,声誉卓著。我国有志学子肄业该校者颇不乏人,数年间相继毕业人数已在四五十人以上,皆成绩优美,与西人并驾齐驱。今夏又卒业三百二十五名,我国学生有十三人,五系硕士,余皆学士。

于六月初八下午二时行毕业礼,诸生按次就坐,来宾到者不下千人。欢声雷动,诚一时之盛会。毕业礼式首由监督麦克劳伦演说,次即按名给发文凭,至四时半散会。今将我国毕业学生姓名籍贯录左:

  姓名  籍贯   专科     学位

  罗惠鉴 浙江宁波 造船     硕士

  陈焜  广东   化学     同上

 徐志□ 江苏上海 电学     同上

  周厚坤 江苏无锡 飞艇     同上

  方御友 广东    电学     同上

高汝绸 江苏上海 机械     学士

  李锡之 安徽合肥 同上     同上

  席德烱 江苏洞庭 矿科     同上

  张准  湖北    化学     同上

  周馆  江苏泰兴 化学     同上

  曾昭权 湖南   电学     同上

  周集贤 浙江宁波 卫生工程   同上

  卢维溥 广东    机械兼造船 同上

(1915年7月19日,阴历六月初八日《申报》)

【赏析】

张准的《复曾慎谋书诗以代之》是一首兼具书信功能与文学价值的七言长诗,创作于1915年留学美国期间。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毕业生,诗人以诗代信回应同学曾慎谋的询问,既传递了留学生活的实况,又展现了传统文人的风雅。诗中夹纩三冬暖的典故化用,与英言Union食堂酪浆等西学词汇的并置,恰是当时中西文化碰撞的缩影。从乙卯十月朔的落款可知,此诗写于毕业次年秋,正值张准完成学业却未归国的过渡期,诗中朝食化室黄昏文债的日常描写,暗含着一代留美知识分子在异域坚守学术理想的缩影。全诗以诗为媒,既维系着同窗情谊,又承载着对家国责任的思考,在文言格律中跳动着现代知识分子的脉搏。

全诗以慎谋曾先生,别来幸无恙的问候开篇,延续了传统书信的礼仪规范,但随即被有如被夹纩的温暖意象所升华,将同窗情谊比作冬日的棉衣抚慰。这种情感表达既承继了古典诗歌“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的交友传统,又因美国高校生活细节的融入而独具时代特色:化室(化学实验室)的严谨与Union食堂的日常形成张力,蚊入帐的夸张比喻生动刻画了实验专注状态。诗人巧妙运用古典意象与白话词汇的混搭,如文债高若嶂以山水喻学业压力,媵来新篇一用汉乐府赠答体式传递现代学术交流,使诗歌在维持七言古风的同时,自然容纳了留学生活的真实图景。最见匠心处在于末段万勿事阿谀的劝诫,既延续了儒家“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的求真风骨,又以“光国防”的现代诉求呼应了庚款留学的救国初衷,使私人通信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宣言。


【作者简介】周德富,枝江一中退休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正高职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曾兼任枝江市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委员,枝江市作协副主席。周德富老师是湖北省知名文史专家、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市名人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已出版《爱国学者曹廷杰》《张盛藻诗文集》《枝江历代艺文录》《雷思霈诗辑注》《乾隆治水能臣宋楚望》等文史专著2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