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加强我国校园配餐食堂监管、保障学生用餐安全,近日,《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正式发布,并将于今年12月1日起实施。这份《指南》是对近期频发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回应,系统性地提出了现代化、全链式的监管措施,为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权威、可操作的指导方案。
问题导向,食品安全无小事。“食以安为先”,校园餐食安全更是容不得半点闪失。从“鼠头鸭脖”到“臭肉预制菜”,再到近期“褐石培心幼儿园餐食铅含量严重超标”事件,失责食堂及配餐企业被社会舆论一致痛斥。学生群体正值身体发育成长期,肠胃较为脆弱敏感,校园餐食安全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是全社会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因此,对学生餐食的食材选购、加工制作、储存运输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最严肃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进行管理和监督。
技术赋能,全链监管有方法。《指南》的显著特征是全链条、现代化的“检测”与“监测”:在源头环节集中检测,保证用料安全;在制作、运输环节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与定位跟踪技术,实现操作过程可视化、运输轨迹可追溯,让监管看得清楚、让学生吃得安心。《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校园安全用餐有望迈入全链条公开透明、全程备案管理的新阶段,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支撑。多方协同发力,必将有效震慑配餐服务中的“灰色地带”,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制度落实,一切方案重执行。《指南》为校园餐食安全管理描绘了理想路径,但最终成效取决于配餐企业、校方和监管部门的协同合力与切实行动。配餐企业需认真学习《指南》要求,积极主动落实各项规定,真诚配合监管,这是实现“明厨亮灶”的根本前提。因此,如何确保《指南》落地生根,是实践中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针对那些心存侥幸、拒不实施或消极配合的食堂和配餐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惩戒机制,施行分级惩戒、信用约束等。
唯有各方以高度的自律与责任感,将《指南》的各项要求从“纸面”落到“地面”,协力畅通真实有效的监管闭环,才能筑牢校园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 七星台镇人民政府 周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