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一个小村的英雄精神接力赛

2023年,董市镇新周场村大兰小学的校门静静关闭,书声沉寂。一墙之隔,红瓦白墙的两兰展馆前,鲜红的党旗正迎风舒展。校园内操场上,宜昌市大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于此,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十余个就业岗位。承载英雄记忆的土地上,精神丰碑与经济活水正交织奔涌。

大兰小学得名于“金融卫士”杨大兰。1989年寒冬,19岁的杨大兰与潘星兰用血肉之躯守护国家财产,“人在钥匙在”的誓言震彻荆楚。当生源流失迫使这所英雄母校关闭,一墙之隔的两兰展馆仍在延续火种。2017年,在枝江市各级领导推动下,两兰展馆拔地而起。9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两兰事迹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影像、表彰证书及全国悼念史料。2019年它被命名为“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4000余人次参观。当小学生在教室聆听英雄故事的场景不再,党员干部在展馆重温初心的声音却愈发响亮。物理空间的转换,从未切断精神的薪火传递。

大兰小学的关闭是中国乡村教育的缩影,城市化浪潮掏空生源,乡村的薄弱师资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当“撤点并校”成为无奈选择,如何避免精神地标沦为荒芜废墟?董市镇新周场村交出了双轨答卷。精神上,两兰展馆的建成,将英雄记忆实化为展陈。“寻访红色记忆活动”等活动让两兰精神持续浸润乡土;经济上,校舍变农企,农业公司的进驻让废弃校舍重获生机,既避免了公共资产的浪费,也延续了服务于民的本质。家门口的工作岗位,让留守妇女、老人得以兼顾农田与收入,乡村空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就业机会中悄然缓解,乡村振兴的根系,就在这精神赓续与经济活水的双轨滋养下,于英雄故土深深扎下。

“大兰”之名并未因学校关闭而湮没,反而在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中得以延续,两兰精神中“守护家园”的内核,从壮烈的财产保卫淬炼为坚韧的乡土建设,校门前的牌匾依然闪耀着英雄的光辉。

大兰小学曾因杨大兰的坚守而成为道德高地,逐渐因生源流失陷入沉寂,最终在农业公司的机器声中重获新生。当村民们在曾经的操场上加工金黄的柑橘,“守护”便被赋予朴实的内涵,让英雄的名字,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更融入乡亲们红火的日子;让信仰的力量,不仅存在于宣誓声中,更扎根于丰收的田野间。

大兰小学的转身让我们看见,乡村教育的退场未必是精神的终结,也可以是乡土重生的序章。“人在钥匙在”的忠诚化作“地在家园兴”的实干,“两兰”精神便永远在故乡的春风里抽新芽,结果实。

(作者 董市镇新周场村 马隆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