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长江流域首艘采用纯甲醇动力的新一代绿色智能川江标准船“长航货运006”轮在宜昌枝江顺利下水。这艘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一研究所与长航集团联合研发、长航货运有限公司建造的科研示范船,即将投入上海至重庆航线运营。它的亮相,不仅为长江航运注入了智能与绿色的全新动能,更通过技术突破、产业联动和模式创新,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透过“长航货运006”轮这一长江航运绿色智能转型的标杆,可以清晰看到绿色智慧船舶的突破方向集中绽放于三个维度:绿色动力、智能赋能、产业跃升。这不仅是关键技术的率先突围,更标定了内河航运系统性变革的方向,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绿色动力,完成了从柴油到甲醇的革新。“长航货运006”轮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对传统动力系统的颠覆性升级。其“甲醇-柴油”双直喷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显著的甲醇替代比例,这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年碳减排效益,更标志着长江航运动能从柴油向清洁能源的根本性转变。与其他新能源相比,甲醇燃料具有能量密度高、加注便捷、适配现有船舶动力架构等优势,尤其适合川江等复杂航段的长距离运输需求。该船在急流环境中的成功试航,验证了甲醇动力在内河航运的可行性,为后续规模化推广扫清了技术障碍。更重要的是,绿色甲醇的使用将航运减排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使“零碳航运”从概念变为可落地的产业实践,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了硬核支撑。
智能赋能,实现了从“会跑”到“会思考”的质变。如果说绿色动力是“长航货运006”轮的“心脏”,那么智能系统就是它的“大脑”。船舶搭载的三大核心智能模块——能源优化管理系统、智能航行辅助系统、预测性维护平台,构建起全流程的智能管控体系。能源优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时分析水流、气象等数据,动态优化航速与航线,有效降低燃料消耗;智能航行辅助系统融合雷达、视觉识别和GPS定位技术,能在雾天、急弯等复杂场景下辅助决策并提前预警,显著提升航行安全性;预测性维护平台则依托“5G+卫星通信”融合网络及边缘计算技术,实现设备状态近实时监控,可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大幅降低运维成本。这种“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智能闭环,使船舶从单纯的运输工具升级为“会思考”的智慧载体,不仅提升了单船运营效率,更为长江智慧航运网络的数据积累与未来标准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产业跃升,展现了从单点试验到生态集群的跨越。“长航货运006”轮的诞生,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生态成熟的标志。数据显示,宜昌船舶工业园2025年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已占据主流,这意味着一条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整船制造、从能源供应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以上游为例,甲醇加注站建设正加速规划,并计划于沪渝航线枢纽港布局,形成“运输+加注”一体化网络;中游的船舶制造环节,已实现甲醇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下游则延伸出碳资产管理、远程运维等新兴服务,船舶减排量正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这种“制造+服务+碳经济”的融合模式,使绿色智能船舶从“试验品”变为“量产商品”,推动区域产业从“单点优势”升级为“集群竞争力”。
“长航货运006”轮的下水是长江航运业绿色智能转型的重要起点,它不仅重新定义了内河航运的发展范式,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新路径。期待以该船为契机,带动更多绿色智能船舶在长江流域投入运营,让绿色航运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全球内河航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 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