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浪潮下,传统戏曲传承与发展隐现式微之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快节奏现代生活里,如蒙尘明珠,难以被众人感知。但总有一群人如暗夜星辰,坚守初心,传承戏曲技艺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便是瑰宝的忠诚守护者,湖北省黄梅县的刘莎妲便是其中一员。
刘莎妲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后,放弃北京的舞台,回到家乡。她深知,戏曲的繁荣关键在人,既需要舞台上的“角儿”,也需课堂里的“苗儿”。这份认知让她成为黄梅戏教师,如今,在黄梅县第一小学,每周一次的黄梅戏课堂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学校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信手拈来几段唱腔,那稚嫩而清脆的声音,宛如春日里的鸟鸣,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国内不少地区传统戏曲仍曲高和寡,难以融入百姓生活,吸引青少年传承。要让青少年接过戏曲传承的接力棒,需在多方面持续发力。
教育传承,无疑是传统戏曲传承的核心依托,是培育戏曲新苗的肥沃土壤。
各地中小学应积极开设戏曲专项课程,或将戏曲元素融入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加深理解。高校层面,艺术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设立戏曲表演、编剧、舞美设计等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开设戏曲理论与历史研究课程,为传承提供学术支撑。完善的教育体系能让更多青少年接触、了解戏曲,让戏曲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科技赋能,是传统戏曲传承的有力抓手,是打开戏曲传承新局面的金钥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VR戏曲体验项目,观众可“穿越”到经典剧目场景中,感受舞台张力与戏曲韵味。依托短视频平台剪辑精彩片段并配字幕解说,降低观赏门槛,让大众足不出户领略戏曲魅力。跨界融合也是拓展戏曲传承路径的关键,将戏曲元素植入游戏设计,开发角色扮演类作品;把经典剧目改编为动画,拉近青少年与传统艺术距离。此外,“戏歌”的成功也证明流行旋律与戏曲唱腔融合可扩大传播范围,让戏曲在创新表达中焕发生机。
市场宣传,是传统戏曲传承的出圈之策,是让戏曲走向大众的重要桥梁。各地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构建“戏曲+文旅”的沉浸式生态体系。一方面,打造戏曲主题文旅路线,借鉴杭州“越剧小镇”模式或开发山西“晋商大院实景戏曲游”等主题线路,设置戏服妆造体验馆、戏曲身段教学工坊等互动空间,让游客感受东方美学。另一方面,构建戏曲文创产品矩阵,开发实用型文创产品,通过“云端戏台”电商平台传播文化IP;推出“生旦净末丑”主题盲盒,唤醒年轻群体的文化收藏基因。
留才育才,是传统戏曲传承的根基所在,是支撑戏曲传承大厦的坚实栋梁。诸多地区戏曲传承艰难,关键在于缺乏合适人才。无贤才引领,难以精准传授戏曲精髓,更无法广泛推广。筑牢戏曲传承人才基石,当务之急是出台针对性强、吸引力足的优待政策,提供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让人才安心投身戏曲事业。同时,定期组织人才参与高水准、专业化技能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他们精进技艺、拓宽视野,以更深刻全面的理解诠释戏曲魅力,推动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传统戏曲传承并非一人一地之事,需更多人以教育为桥、以热爱为舟,携手共进。让戏曲从课堂走向生活,实现浸润熏陶。当越来越多“刘莎妲”扎根一方,当更多孩子在戏曲韵律中感受文化温度,中华文化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绚烂光彩。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传统戏曲的守护者与传承者,积极投身其中,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政府可加大对戏曲传承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戏曲宣传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戏曲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 百里洲人民政府 周晨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