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朴素笔触下的心灵共鸣

近日,一位60多岁的农民工大爷安先生在街头挑战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用三四个小时写就的千余字短文,在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情感海啸。视频发布48小时内,点赞量突破500万次,评论区涌入12万条留言,话题“全网朗读《我的母亲》”登上抖音热搜榜首。这场由蓝布围裙、冻疮双手和灶台烟火构成的文学事件,不仅打破了公众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认知,更以最原始的生命经验叩开了亿万人的心门。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当这段文字出现在屏幕上时,评论区瞬间被泪水淹没。网友表示:“读着大爷的文字,突然明白我们一生都在回味语文课本里的情怀。”这种共鸣并非偶然,在算法推送的喧嚣与AI写作的讨论间,大爷笔下草青草黄的朴素意象如清泉流淌,印证了一个真理:纵使技术迭代、内容泛滥,人类对纯粹情感共鸣的渴望从未褪色。

安大爷的作文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技巧,却因真实而震撼人心。他写母亲“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写她“总在灶台边忙活,等全家人吃完才扒拉两口剩饭”,这些细节与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翻月台的场景形成跨时空呼应。不同的是,安大爷的文字带着工地水泥的粗粝感。当他说“端起死沉的大铁锅,和瘦弱的身影形成反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母亲的操劳,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挺立的脊梁。这种生命体验的传递具有惊人的感染力。

在AI写作逐渐普及的今天,安大爷用蓝布围裙上的补丁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当他说“等哪天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时,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呼唤,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原乡的守望。这种守望,正如他作文结尾处坟头反复生长的青草,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这场由农民工大爷引发的文学风暴,最终超越了作文本身。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狂欢的时代,最动人的文字永远生长在生活的裂缝里;它提醒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命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诗篇;它更昭示着,当社会为边缘群体打开表达的大门时,收获的将不仅是几篇好文章,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觉醒。正如安大爷在作文中写下的那句话:“母亲没享过福,可她教会我的,就是这骨子里的硬气和对家的担当。”这份硬气与担当,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力量。

(作者 市民政局 崔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