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网络热梗如同潮水般迅速蔓延,充斥在青少年的生活、学习与社交的各个角落。从校园课间的谈天说地,到网络社交平台的互动交流,再到日常写作与表达,网络热梗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热梗正悄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诸多不良影响,成为横亘在他们健康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青少年正处于语言学习与积累的黄金时期,也是思维模式塑造、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部分网络热梗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价值观念,展现出低俗、粗鄙的语言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
从语言表达层面来看,网络热梗限制了青少年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与精确性。当青少年习惯用简单、随意的热梗词汇应对各种交流场景时,就会逐渐放弃对精妙、准确词汇的探寻。例如,面对美景,他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不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般优美的诗文,而是“yyds(永远的神)”;表达惊讶时,不再尝试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去描述,而是一句“绝绝子”了事。长此以往,青少年的词汇量逐渐匮乏,难以用精准、细腻的语言去描绘复杂的情感与事物,语言表达变得单调乏味。
从思维发展角度而言,网络热梗大多是娱乐化产物,表达方式简单直白,缺乏深度和逻辑。青少年长期接触并频繁使用这类热梗,会使其思考趋于表面化,难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当面对需要正式或规范表达的场合,或是有一定难度的语言学习、交流鉴赏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思维的惰性一旦养成,将对青少年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他们在学术、职业等领域的深入发展。
从价值观塑造方面来说,一些网络热梗带有低俗、恶俗化倾向,暗藏暴力、极端性质以及不文明行为。比如“老六”“栓Q”“如何呢,又能怎”等热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演变为侮辱性语言。青少年若长期接触此类表达,容易形成轻浮、戏谑的交流习惯,甚至误将低俗当作幽默,将恶意调侃当作社交常态,模糊了是非边界,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干扰。
深究网络热梗在青少年群体中盛行的原因,一方面,青少年正值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渴望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网络热梗的出现让他们自我感觉“炫酷”和“语出惊人”,并希望以此与同龄人建立独特的社交联系,成为他们融入群体的“社交密码”。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算法助推了这些内容的传播,越是简单、情绪化、有冲突性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流量推荐,形成大面积传播。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对低俗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推送“烂梗”视频以吸引眼球,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热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泛滥。
为了不让网络热梗,“梗”住青少年的成长,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以及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共同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与健康的成长氛围。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语言表达,减少网络热梗的使用。同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不恰当的玩梗行为,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非盲目跟风。鼓励孩子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传统语言文化的热爱,提升语言审美能力。
学校应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对校园内传播不良黑话烂梗的行为及时引导和纠正。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教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提高他们对网络热梗的甄别能力。此外,组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优秀语言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互联网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上加大人力与技术投入,对含有低俗、不良黑话烂梗的内容严格限制传播或予以下架处理。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黑话烂梗相关内容的推送,优先推荐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展现积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同时,加强对平台创作者的引导与管理,鼓励他们创作积极健康、富有内涵的内容,从源头上遏制不良网络热梗的产生。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热梗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传播不良网络热梗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文化的载体。守护青少年的语言世界,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别让网络热梗“带偏”青少年,唯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将治理网络热梗的决心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让青少年摆脱低俗语言的桎梏,重新拥抱文字之美,在健康、积极的语言环境中茁壮成长。
(作者 董市镇人民政府 刘梦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