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捍卫文化空间, 回归阅读初心

近日,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发布“禁止拍立得、商拍”的公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书店入口标志性的店招被拆除,虽书店方面称是因设备维护更新与设计改造,但不少人认为这是书店在商业流量与文化本真之间艰难博弈下的无奈之举。这一事件,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人们对网红文化空间商业化与文化价值坚守的深入思考。

先锋书店,自1996年从17平方米的铁皮屋起步,历经风雨,发展到如今改造五台山3680平方米防空洞为总店,并荣获“全球最美书店”等诸多殊荣,早已成为南京熠熠生辉的文化地标,更是无数读者心中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售卖书籍的场所,更搭建起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文化平台。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兴起,“网红打卡”之风盛行,先锋书店也未能幸免。大量游客为追求镜头效果,长时间占据店内有利位置反复摆拍,严重干扰他人阅读。书店内悬挂近10万张明信片、承载读者倾诉心事的“树洞墙”,沦为商拍必抢背景板;书店入口斜坡处,甚至形成规模化“拍立得”产业链,各路商贩设摊招揽生意,10-40元不等的即时拍摄服务,使通道拥堵不堪。部分顶着“先锋书店xx”名号的商家,因拍摄质量差、隐性收费等问题,让书店无辜承受消费者差评。更令人担忧的是,先锋书店由地下车库改造而来,店门低于人行道,狭窄的下坡道被商拍者堵得水泄不通,安全隐患极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锋书店发布“禁止拍立得、商拍”公告,无疑是对过度商业化拍摄行为的有力纠偏,彰显其捍卫文化空间、回归阅读初心的坚定决心。这一举措,本质上是文化空间对媒介景观异化的勇敢抵抗。当书店从精神驿站异化为“打卡背景板”,人们用相机代替眼睛,用滤镜遮蔽真实,文化空间的本真价值被严重侵蚀。此时,先锋书店的“断舍离”显得尤为可贵。

当然,先锋书店此举也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拒绝商拍,是否会导致读者减少,加速实体书店消亡?当书店拒绝被记录与传播,其文化影响力是否会萎缩?“禁止商拍”涉及公共空间与私人权利的博弈,如何谨慎划分边界?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但不可否认,先锋书店的尝试,为其他文化场所管理提供了宝贵思路。诸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也常因“网红打卡”陷入秩序混乱。它们可借鉴先锋书店“划清边界”的做法,依据自身定位,制定合理规则,守护文化场域独特氛围。例如,可设定时间与区域限制,引导“打卡者”转化为真正的阅读者或参观者;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文化内容而非单纯空间美学,让流量成为文化传播的扩音器;开发独特文创产品、举办深度文化活动、建立线上社群,将打卡流量转化为文化消费的“长尾效应”。

文化空间的价值,绝非镜头里的“打卡凭证”所能衡量,而在于字里行间给予人们的“精神滋养”。期待先锋书店的坚守能唤醒更多人对文化本真价值的重视,让书店的阅读之光,不被快门声所淹没,也希望更多文化场所,能在商业浪潮中找准定位,坚守初心,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和谐共生。

(作者 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 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