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二十二期
——当酷热成为日常,我们要何去何从?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陷入高温的“包围圈”。我国不少地区气温屡屡创下新高,酷热天气持续的时长也刷新认知,“出门5分钟,出汗2小时”成了真实写照;就连以凉爽著称的北欧气温也在飙升。当每一年的气温都在打破人类有记载以来的记录,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温危机”。
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上半年发出过警告:未来5年,极端高温天气或许将成为常态,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和大家一起讨论:当“最热”成为常态,带来的连锁反应。
厄尔尼诺现象是这场高温的“幕后黑手”。2023 - 202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太平洋中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相当于给地球加了个暖炉,给地球加热的同时干扰大气环流,加强了热带气团。本该“按部就班”的气候模式被打乱,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纷纷登场。
与厄尔尼诺一起登场的大气环流异常也在这场高温危机中“添了一把火”。副高强度偏强且位置异常偏北,它与大陆高压“强强联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热穹顶”。在这个“热穹顶”之下,下沉气流增强,晴空辐射加剧,高温天气持续盘踞。华北、黄淮等地被高温“锁住”,热气难以消散,人们只能在酷热中苦苦煎熬。
工业化、城市化则是这场高温危机的催化剂。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气体就像“棉被”,让热量难以散发出去,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温度持续攀升。更麻烦的是,气候系统存在惯性。即便我们此刻就关停所有工厂并且停止一切化石能源的使用,未来的几年内气温还是会保持现状,就像一壶开水,停止加热后要很久才能冷下来。
城市化的进程让森林覆盖率骤降,地球温度调节能力进一步下降,城市里混凝土建造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就像一个个蓄热池,水泥、沥青铺成的道路像一个个“地毯”,这些蓄热池、地毯白天吸收太阳热量,到了晚上又缓慢释放。再加上城市中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大量热量,城市的温度比周边地区要高得多。夜晚,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消耗和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恶性循环。
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健康方面,中暑、热射病等病例大幅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户外工作者,这些高温天气的“易感人群”,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在农业领域,高温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粮食减产风险增大,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还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能源供应也面临巨大压力,高温使得电力需求激增,部分地区甚至被迫实施限电措施,以保障供电系统稳定运行。
面对愈演愈烈的高温危机,我们能做什么呢?城市规划者们要优化城市布局,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的同时减少建筑物的密集程度,改善通风条件,缓解热岛效应。国家层面,要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国际社会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更重要的还是个人层面,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比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减少不可循环物品的使用等。
也许这几年的高温更像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或许每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或许我们还在质疑“我一个人的空调能有多大影响”;或许我们还在吐槽某些人占用了更多的资源,但如果我们早一天行动,结束这场高温危机的那一天也许就会早一些到来。
“心静自然凉”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在日益严峻的高温现实面前,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2025年的酷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前听到的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未来的夏天只会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龚春梅 潘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