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周淑玉)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旨在依托社会力量帮助矫正对象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轨道。而入矫首次谈话,作为整个矫正工作的开端,往往对后续干预的有效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工作人员与矫正对象之间的首次谈话,不仅是在树立法律权威,更是在铺设信任的基石。这一初始互动,既承担着法律告知的职能,也是一次关键的心理干预,是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形成第一印象的重要时刻。
顾家店司法所高度重视首次谈话环节,坚持与每位矫正对象进行深入交流,落实“三用一持续”工作法,及时解决实际困难、缓解焦虑情绪、引导端正矫正态度,让矫正对象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温情破冰,用人性化沟通构建良好开端。
一是通过审前调查获取的信息,以生活化话题为切入点,关心矫正对象的身体状况与家庭近况,体现司法关怀。二是采用非评判性语言,降低谈话敏感度,逐步消解其焦虑与抵触情绪。三是保持适当物理距离,减轻紧张感,使其自然融入矫正环境,以温暖的开场、理解的姿态和信任的态度,构建积极的第一印象,为后续矫正管理打下情感基础。
法律固本,用规则意识筑牢行为边界。
重点围绕三个层面开展法治教育:一是帮助矫正对象正确认识自身身份,明确社区矫正既是刑事处罚的执行方式,也是社会给予的改正机会,必须倍加珍惜。二是系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湖北省社区矫正工作细则》等法律法规,清晰告知管理规定与义务。三是树立法治思维,明确社区矫正期间个人行为规范,划红线、设雷区,引导其在法定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镜,规范社区矫正纪律,规避矛盾纠纷,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
案例引路,用实际帮扶回应核心关切。
一是采用“就业—家庭—社交”三维评估框架,在沟通中了解就业稳定性、家庭支持度、社会交往面等生活情况和困难情况,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步记录潜在危险因素与需要提供支持的方面。二是用案例展现帮扶效果、树立信心。顾家店司法所倾心帮助社矫对象薛某,讨回其在外省看守所羁押期间被同所羁押人员骗取的一万余元,开解心结等案例,展现司法担当,切实保障其身心健康与生活稳定,增强其对矫正过程的信任与配合。
持续护航,长效陪伴巩固矫正成效。
“入矫首谈”只是矫正工作的起点,谈话流程在明确书面告知权利义务、共同确认矫正方案、备案紧急联系人方式等三大必备要素的基础上,司法所同时注重与村(社区)、家庭成员建立协作机制,提供持续支持,通过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定期谈话,跟踪思想动态,巩固信任关系,结合个体需求不定期推送就业信息与社会资源,全程护航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一审:徐露
二审:赵程程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