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女民兵风采与抗战老兵记忆的跨时空交响

飒爽秋风掠过长安街,一支全部由女民兵组成的方队正以铿锵步伐接受检阅。在这375人的队伍中,来自湖北秭归的江素丽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屈原镇的姑娘自幼怀揣军旅梦想,虽未能入伍,却以超6个月8轮选拔的坚韧,最终代表全国基干民兵站在天安门前。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主动推迟原定10月的婚期,将拍婚纱照、领证等人生大事让位于国家荣誉,用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与此同时,102岁的宜都抗战老兵宋其祥端坐观礼台。他曾在常德会战中与日军白刃相搏,八十余载岁月流转,当年烽火少年的目光与今日女民兵的英姿在空中交会,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精神接力。

这片土地自古孕育着忠勇与奉献。秭归是屈原故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情怀深植血脉;宜都是抗战重镇,无数英雄儿女曾在这里用热血守卫山河。江素丽的选择与宋其祥的坚守,正是这种地域精神的当代延续。当秭归姑娘的脚步踏过天安门,当百岁老兵的眼眶泛起泪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华彩,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史诗篇章。这种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闪耀,宜都退役军人汪玮炜路遇老人摔倒毫不犹豫挺身施救,一句“退役军人和消防队员的担当和使命!”道出了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

阅兵式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从“小米加步枪”到“钢铁洪流”,八十载沧桑巨变背后,正是无数个如江素丽、宋其祥这般的普通人,用青春、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与人道危机仍在持续,正因如此,中国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向世界传递“珍爱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这场阅兵也是一堂深刻的全民历史课,它让青年一代直观理解牺牲与坚守的意义,让全社会在回望中凝聚前行力量。

长江水奔流不息,精神之火代代相传。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抗战军民的舍生忘死,再到今日青年为国推迟婚期、退役老兵永葆本色,这种源于地域、归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始终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英雄不在远方,就在身边;担当并非豪言,而是选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让我们铭记这场跨越时空的“阅兵对话”,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坚韧之志、奋进之姿,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作者 问安镇人民政府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