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旨在铸魂强基、选贤聚才,为加快建成支点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对基层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源头活水”;对青年干部而言,基层是实践成长的“练兵场”、“大熔炉”,所以培育出“脚下有泥知民情、手上有招解民忧、眼里有光谋发展”的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正当时。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青年干部以“躺平”的姿态处之,不想“下基层”,有的因本领恐慌、陌生无知,不敢“下基层”,有的又囿于办公室事务,不能“下基层”,诸多因素导致驻村工作效果不明显,存在走马观花、掩耳盗铃的现象。唯有破解“三不”,做好做实乡村工作,促进青年干部与基层的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双赢”。
要让青年干部想下基层。现如今,青年干部大多是“三门”干部,虽然具备一定理论功底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基层群众工作经验,对基层实际情况了解较少,难当大任。俗话说,心在哪儿,状态就在哪儿,对青年干部来说,成才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敢于脱下“长衫”的束缚,放弃“佛系”“躺平”心态,坚持在思想上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人民,在与群众打交道、聊家常里加深感情,从群众道实情、诉衷肠中体察民生所需。多品尝基层的甜与乐,少抱怨基层的苦与累,让自己在基层一线经历摔打、磨炼,收获成就和价值。
要让青年干部敢下基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情况不熟悉,去了不会说,说了听不懂,听懂了矛盾解决不了,这是很多青年干部在基层遇到的困境。因此,用人单位要承担起年轻干部能力素质培养的主体责任,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新老“相连”。首先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上,要涵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人员,形成梯次结构,在压担子、交任务的同时,用好“传帮带”;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干部交流和实践平台,采取跟踪培养、经验座谈、专题讨论等方式为青年干部有针对性地弥补问题、提升短板,让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融入基层事业当中。
要让青年干部能下基层。青年干部是机关干部,但不应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机关干部”。正所谓“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到基层就都是办法”,要让干部负担轻、干劲足,实现从“疲于应付”向“主动作为”的转变。一方面要轻车,严格落实相关减负文件,让青年干部摆脱“纸上谈兵”和表表册册,使其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做到有时间、有精力参与乡村工作。另一方面要壮马,切实推动更多资源资金、民生服务、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一线下沉,促进事和权相统一,权和责相一致,让青年干部在基层放开手脚、施展作为,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青年干部下基层不仅仅是一种响亮的时代号召,更是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有身子往下沉、脚步往下迈,沾点泥土、接点地气,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啃几块难啃的“硬骨头”,才能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强本领,以实际行动为基层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 仙女镇人民政府 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