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中医夜市让传统医学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一股“中医夜市”热潮席卷全国。从湖南常宁到福建荔城,从湖北十堰到云南大理,中医师们走出诊室、支起摊位,在霓虹灯下为市民把脉问诊,药香与烧烤香交织,推拿与奶茶摊比邻。这种将千年岐黄之术融入市井烟火的新模式,不仅让中医药文化“活”了起来,更让健康服务“潮”了起来,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中医夜市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西方医学冲击下,部分年轻群体对中医文化的认知逐渐模糊,中医夜市以轻松、亲民的方式,将中医知识、诊疗手段、养生理念融入市井生活。

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医夜市为“夜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它将健康养生消费与夜间休闲娱乐相结合,拓展了夜经济的消费场景。养生保健服务、中药材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售卖,不仅带动了消费增长,还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助力城市经济在夜间时段持续“升温”。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践,印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观点:“中医药既是卫生资源,更是经济、文化资源。夜市模式为地方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此外,中医夜市还承担着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社会责任。在夜市中,中医专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如四季养生、食疗保健等,帮助大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传播,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有助于培养大众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中医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现场的义诊活动,能让人们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预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压力,中医夜市以“亲民、便民、利民”的姿态,让中医药从“治病”走向“治未病”,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

尽管中医夜市前景广阔,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专业人才短缺,中医诊疗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而中医夜市的兴起较为突然,短时间内难以配备充足的专业中医人才。其次,服务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中医夜市中各摊位提供的服务和售卖的产品质量差异较大。此外,作为新兴业态,目前中医夜市在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空白,容易出现同质化等问题。

从“爆火出圈”到“常态长红”,中医夜市仍需思考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可持续性。针对上述问题,多方协同发力,方能促进中医夜市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行业监管。一方面,严格审核中医夜市从业者的资质,建立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确保提供诊疗服务的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另一方面,制定中医夜市服务和产品质量标准,对养生茶饮、药膳配方、中药材品质等进行规范,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定向培养适应中医夜市需求的专业人才,还可吸引退休中医专家、民间中医高手加入中医夜市,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在保障服务和产品质量上,应推动中医夜市行业自律,引导从业者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鼓励各摊位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进行全程记录,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创新经营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行业标杆,带动整体质量提升。

当艾草香飘过烧烤摊,当年轻人举着养生茶自拍打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个民族对健康生活的智慧选择。这场始于街角的“中医文艺复兴”,定能持续焕发生机,成为传承中医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众健康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 枝江市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李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