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
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开幕
大会发布了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
全国共200人入选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智推办主任杨文华上榜
被正式认定为“大国工匠”
他是宜昌市首位获此殊荣的职工
一起来认识枝江
这位“大国工匠”
↓↓↓
△请向上滑动阅读
在三宁化工石宝山新材料分公司的智能工厂里,摄像头、仪表传感器全域覆盖,工艺过程控制中的温度、压力、液位、设备震动等参数由实时数据库采集上传至系统,最终汇聚成中控室高清大屏上闪跳的运行数据。数十名工作人员紧盯操作员驾驶舱,即可保证工厂正常运转。这样一个装上了超级大脑和高速神经的现代化工厂,凝聚着杨文华和团队数年的心血。以普通仪表工身份踏入职场的杨文华,用37年的执着坚守、不懈创新,书写出新时代产业工人华丽“转身”的奋斗篇章。
从普通学徒到技改能手
1988年,杨文华毕业后被分配到枝江县化肥厂(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彼时全厂的年生产能力仅为1.5万吨合成氨,从事仪表维修的仅有8人,仪表设备仅限于电位差计、机械表及现场压力表,自动化水平近乎空白,DCS与自动控制系统更是闻所未闻。杨文华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面对那些简陋的装置有点无从下手,可车间要求新人一年内能够独立值夜班。于是,他制定了阶梯式学习计划,即从压力表、温度计等基础仪表入手,再深入掌握电磁调速器、分析仪等设备。资料匮乏,他遍寻老师傅收集残缺说明书与笔记,白天随检修团队现场学艺,夜间对照残本自学推演。通过一年的边干边学、边问边记,他不仅掌握了仪表全流程知识,更形成了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的能力。1993年,为了解决合成氨厂人工调节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三宁化工引进了首台286高端计算机。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杨文华敏锐意识到气动调节阀的自动化潜力,主动请缨引入该技术。他白天跟着师傅学装配,晚上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用报废零件反复调试。1995年,他利用淘汰的调节阀气缸改造三汽蒸汽自调系统,在50℃高温现场连续奋战了1个月,最终实现蒸汽流量自动控制,并首次实现计算机控制生产,同时将单台设备维修周期从1个月延长至半年,年节约成本20万元,轰动了全厂。那一次的成功让他意识到“技术革新能带来真金白银”,从此踏上了技术钻研之路。
从仪表工到智能工厂“操盘手”
2016年前后,三宁化工定下建设智能工厂战略目标,并成立了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杨文华凭借20多年的仪表自动化经验,被破格提拔为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探索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的深度融合。当时,先进控制技术在国内属于前沿技术,涉及模型辨识、多变量控制、实时优化、网络通信、数据存储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年近50岁的杨文华从零学习PLC编程、DCS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知识,带着降压药住进控制中心,连续4个月设计方案,废弃图纸装满了两大桶。开发过程中数据采集不准,他就带领团队连续一个月蹲守在现场,采集了上百GB的工艺运行数据,最终建立了精准的工艺控制模型。2016年,三宁化工在锦纶公司试点智能改造。杨文华带领团队通过控制性能监视软件将在线阀门投用率从46%提升至95%,并引入APC先进控制技术,使己内酰胺优等品率从95%跃升至99%,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他牵头建立了“感知-控制-优化”三级智能架构,部署5G网络、AI视觉分析系统等,逐步实现机器代人,最终在2019年打造出湖北省首个5G智能化工厂,实现中控室一键启停、机器人自主巡检。他带领团队运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了20多款工业APP,实现了生产全流程智能化管控。
从技术专家到智能制造生态构建者
2019年,公司决定挑战行业首例双氧水装置“黑屏操作”。当时全球化工行业尚无先例,核心控制算法需从零构建。更棘手的是,操作人员对“机器完全替代人”存在本能抗拒,担心系统失控引发安全事故。杨文华回忆道:“连公司内部都有人说‘这是异想天开’,但高层和我认为这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定义行业标准的绝佳机会。”杨文华再次住进了控制中心,带领团队连续4个月昼夜研发。研发初期,他和团队设置了“人工-自动”双模式并行,操作人员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极端工况(如突然断电),逐步建立对系统的信任。投用首月,操作工仍需每天介入约50次,3个月后降至趋近于零。他们将系统调节过程转化为动态曲线图,直观展示智能控制系统如何在1秒内完成人工需3分钟的参数优化。当操作人员看到产品纯度波动从±0.8%缩窄至±0.1%时,抵触情绪彻底消散。杨文华和团队最终独创了“动态矩阵控制+模糊PID”混合算法,使被控变量标准差平均降幅达51.5%,操作频次从日均千次降至趋近于零,产品优等品率稳定在99.8%以上。随着AI技术的成熟,杨文华对智能工厂有了新的思考。2024年,公司着手建设国内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硫磺制酸装置,并力图实现“无人值守”。杨文华联合浙江中控技术团队,运用识别、评估、决策、执行的流程,仿照人的思维操作,建立大数据模型,实现了装置操作频次大幅降低,部分时段连续10天无人值守。从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该装置产能提升,硫磺消耗降低,收率提高,蒸汽产量增加,生产负荷达标,综合收益提升了2%,入选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
面对未来,这位年近六旬的“技术老兵”依然激情满怀,保持着“现场—办公室—工作室”的三点一线,坚持着“项目管理+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三位一体的工作目标。他创建了新员工通过实操训练掌握故障诊断、骨干参与技术攻关提升系统思维、领军人才主导智能工厂建设的“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法,培养的30余名骨干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他主导研发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实现全流程数据贯通,2025年完成硫酸无人值守项目,年增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杨文华始终坚信:“成功没有捷径,创新永无止境。”
实力闪耀!
让我们一起为
枝江这位“大国工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