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 杨文华,男,1968年生,中共党员,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37年来,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信念,开启从晨光熹微到深夜灯火的技术人生,由一名普通的仪表工成长为拥有上百项专著专利的“国宝级”技工。其主持研发的“双氧水黑屏操作”“硫磺制酸无人值守”等多项技术成果,被广泛用于全国化工行业。杨文华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荣誉称号。
图片1
扎根一线,从仪表学徒到技术领军
1988年,作为枝江县化肥厂仪表专业首位大专生,杨文华毅然从最艰苦的学徒岗位起步。1993年,面对厂内第一台计算机,他吃住在车间半个多月,通过刻苦钻研掌握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当发现热电偶寿命短的难题时,他主动攻关,将使用寿命从一个月延长至半年,每年节约维修费用近20万元,展现出从基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表是化工生产的‘眼睛’,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道出了他对一线的深刻理解。白天跟着师傅学装配,晚上自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用报废零件反复调试练手,这些扎实的一线历练为他日后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1995年,他在50℃高温环境下连续奋战一个月,成功将三汽蒸汽自调系统的调节精度从1秒提升至0.1秒,首次实现计算机控制生产。这次突破不仅让他认识到“技术革新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更标志着他从一名普通仪表工开始向技术领军者蜕变。
156项国家专利、28篇技术论文、100余项行业技术难关的攻克——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37年如一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著,是“干一行专一行”的精进,是“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
匠心执着,从智能转型到行业引领
2014年,杨文华凭借20余年仪表自动化经验,主导三宁智能工厂建设。年近50岁的他从零开始知识重构,学习PLC编程、DCS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知识,一边要摸透成千上万的仪表控制点、厚重的原理设计图和复杂的编程知识,一边要协调管理全公司的智能工厂建设。他深知自身记忆与体力不及年轻同事,便以加倍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弥补。好在试点突破有了效果,锦纶试点将在线阀门投用率从46%提升至95%,并引入APC先进控制技术,使己内酰胺优等品率从95%跃升至99%。初试成功,杨文华带领团队马不停蹄,迅速在公司5个生产厂广泛应用APC先控系统,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2019年,三宁挑战行业首例双氧水装置“黑屏操作”,当时全球化工行业尚无先例,核心控制算法需从零构建。更棘手的是,操作人员对“机器完全替代人”存在本能抗拒,担心系统失控引发安全事故。杨文华带领团队连续4个月昼夜研发,仅PID参数调试就推翻了27版方案,最终独创“动态矩阵控制+模糊PID”混合算法,使被控变量标准差平均降幅达51.5%。初期设置“人工-自动”双模式并行,操作人员通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极端工况,逐步建立对系统的信任。投用首月,操作工仍需每天介入约50次,3个月后降至趋近于零。当员工看到产品纯度波动从±0.8%缩窄至±0.1%时,抵触情绪彻底消散。“智能化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站在更高维度创造价值。”杨文华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产业变革的深刻洞察,也指引着团队将这一装置打造成行业首个“无人驾驶”生产单元。
而在杨文华的主导下,硫磺制酸装置的无人值守则让钢铁巨兽自主呼吸。装置涉及焚硫、转化、吸收等12个工段,变量间存在强耦合关系,传统控制策略难以应对工况突变。更严峻的是,现场仪表长期暴露在高腐蚀性环境中,故障率高达15%。他引入中控技术的“TPT大模型”,建立32个工况识别模型和18个动态优化算法。例如,当原料硫磺含硫量从99.5%突降至98%时,系统自动调整焚硫炉配风量,同步优化转化器各段温度,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针对仪表防水难题,他研发出“防爆-防护-防水-防腐”四防穿线管,将仪表故障率从15%降至2%以内。该专利技术已在全国30余家化工厂应用。装置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成为湖北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标杆,堪称行业重大技术创新,德国专家拍手称赞。
薪火相传,从传授技艺到锻造人才
杨文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其作为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更在于它成功转型为一台高效的“人才引擎”。通过首创“实训基地+虚拟仿真+跨界融合”三维培养模式,杨文华系统性地将个人技艺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体系,为三宁化工的智能化转型持续输送核心力量。经他培养的200余名技术骨干,如今已扎根于生产、研发、运维等关键岗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完美诠释了从“传授技艺”到“锻造人才”的升华。
全国技术能手胡磊的成长历程,是这一升华过程的生动例证。2020年,胡磊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背后,是杨文华“毫米级”精准锻造的结果。面对0.02毫米的装配精度要求,杨文华设计了三重严苛考验,甚至要求蒙眼拆装训练,以此锤炼徒弟的技术敏感度与稳定性。
“那次训练中压力骤升,我差点失手,师傅却按住我的手说‘记住这个震颤频率,这是阀芯卡涩的前兆’。”胡磊回忆道。这种言传身教远不止于技术点拨,更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塑造。在备战的三个月里,杨文华带着降压药与徒弟同吃同住,赛后第一时间帮助复盘0.2秒的手部抖动原因。杨文华以37年如一日的坚守,生动诠释了“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工匠精神。他不仅将200余名技术骨干培养成行业栋梁,更将这种职业精神植入每个人的基因,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人才锻造的升华。
杨文华及其团队的先进事迹,是“实干兴邦”精神的生动实践与真实写照。他们立足岗位、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磅礴力量。这股力量,既是推动企业技术革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也是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汇聚成驱动时代向前迈进的坚实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