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肖礼平)金秋夜渐凉,谷香漫村庄。近日,在安福寺镇蔡家嘴村的晒谷场上,一盏盏马灯点亮夜空,伴着“咕噜咕噜”的碾轧声,一场邻里互助用碌碡脱粒的热闹场景正在上演——为赶在降温前完成稻谷脱粒,村民们搬出闲置的老碌碡,你拉我推、分工协作,让老农具在秋夜里焕发生机,更让互助温情洒满丰收场。
“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老刘家的稻穗还没碾,咱们今晚搭把手!”晚饭刚过,村民胡大叔便在门口喊了一声,很快,几位邻居便扛着木架、拿着扫帚,陆续赶到刘道丕家的晒谷场。原来,由于近期雨水充沛,导致刘道丕家的稻谷大面积倒伏,收割机无法完成收割,只能人工收割,人工脱粒。
大家手脚麻利地忙活起来。有人将捆好的稻穗均匀铺在晒谷场中央,摆成整齐的“稻穗阵”;有人合力将半人高的青石碌碡架上木架,再套上绳索;用三轮车拉着碌碡缰绳,沿着稻穗铺就的轨迹匀速行走,“咕噜咕噜”的碾轧声在夜空中格外清晰,谷粒随着碌碡的滚动不断从稻穗中脱落;村民们蹲在一旁,手持羊叉,将碾过的稻秆与谷粒初步分离,还不时提醒拉碌碡的人:“慢些走,碾匀点。”年长的王大爷经验足,守在碌碡旁,时不时调整木架角度,“这老碌碡虽不如机器快,但碾得干净,不浪费谷粒,咱们老办法也能守住好收成!”
马灯的光晕里,碌碡滚动的轨迹画出一圈圈金黄,村民们的谈笑声、脚步声与碾轧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乡村秋夜里最鲜活的“丰收小调”。“本来我和老伴儿打算分两晚碾,没想到大家一来,不到两小时就碾完了!”刘道丕一边给大家递上热茶水,一边感激地说。而帮忙的邻居们却笑着摆手:“都是乡里乡亲,互相搭把手应该的!”
用碌碡脱粒是延续了几代人的老办法,如今虽有了收割机,但遇到小块稻田或阴雨天,这老农具仍派得上用场,而邻里互助用碌碡的习惯也一直没断——谁家缺人手、赶工期,不用开口,邻居们总会主动凑过来,拉着碌碡、拿着工具,在晒谷场上忙到深夜。
夜色渐深,当最后一堆稻穗碾完,谷粒装满麻袋被搬进仓库,刘道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灯光下,青石碌碡静静立在晒谷场边,表面还沾着些许金黄的谷屑,它不仅碾出了丰收的果实,更碾实了邻里间的情谊,让这个金秋夜晚格外温暖动人。
一审:胡文汇
二审:徐露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