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李贤 通讯员 夏颖)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共性技术创新及应用”现场观摩会在我市举行。观摩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水碳氮协同调控、农药残留降解和农田排水沟塘协同蓄用,可实现减污降碳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交流会前,项目组成员、宜昌市、荆州市、潜江市等技术推广单位及一线用户代表80余人前往问安镇中化农业MAP农场进行现场观摩,实地查看了通过“水、碳、氮”协同调控核心术,构建近自然、低成本的农业面源污染低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中化农业MAP农场农艺师张晨介绍,通过参加这个示范项目,生产农场减肥20%、减药30%左右,节省的种植成本大概在20%,产量提升8%左右。
问安镇的成功案例,打通了一条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可行道路,通过水碳氮协同调控和近自然低碳技术体系,农业可以摆脱“投入-污染-再治理”的旧模式,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夏颖介绍:“这个技术体系主要有两个大的环节,在田内环节,我们采用的是氮磷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以及农药残留降解的技术;在田面环节,通过水碳氮的协同调控,氮磷能够减排30%到40%,农药残留降解能够减少20%到30%左右。”
“我们的特色技术叫水稻钵育秧调氮减排技术,要实现这项技术,移栽的时候苗要大一点,另外就是肥料要深施、精量施用。把这两项集合起来,那氮素的流失就能很好控制下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张富林表示。
通过水分管理、秸秆管理、肥料管理三项管理措施协同发力,给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一次“系统优化”,打通了水、碳、氮循环的“堵点”,在保障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减污”和“降碳”的双重目标,直接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
“实施水稻钵育秧调氮减排技术,一个是减少化肥和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第二个是清洁水源,让稻田排出去的水更干净,第三个目标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的排放,从而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刘宏斌说道。
一审:何唯
二审:徐露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