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手刘华的三代农机

枝江融媒(记者 朱瑶 刘颖杰 金秋 孙焱婕)春日的田野上,晨光初破晓,农机手刘华弓身钻进沾着泥点的播种机驾驶舱,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触屏上麻利点按,设定株距、行距。随着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播种机的引擎被唤醒,“突突”震颤中,一粒粒圆滚滚的玉米种子从机器后方的播种箱里,乘着管道被精准投放到田垄之间,在湿润的泥土中稳稳扎根。

刘华自25岁开始驾驶农机,从最初的“铁牛”轰鸣,到如今智能化的农耕实践,二十年间,他带着三代农机穿越重重质疑与挑战,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动人故事。

第一代:铁牛拓荒

今年46岁的刘华家住枝江市七星台镇张家场村,儿时他常与父母并肩在田间耕作,借助老牛之力翻开厚重的土地,那份“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进入社会后,刘华成为了一名摩托车修理工,但每当麦收的季节来临,父母的呼唤总是将他召回那片熟悉的土地。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华亲眼目睹了农机推广人员带来的收割机械,那一刻,一个念头悄然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我一定要买一台这样的收割机,至少把自己家里、自己队里的麦子割了。”

2004年,刘华25岁,他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台收割机“福田雷沃D200”。刘华回忆:“买收割机那年,全镇只有三台农机。”最初推广时,农户们围着机器指指点点:“这铁家伙把地都压紧了,明年还咋种?”他找到第一批“敢吃螃蟹”的农户:“收完麦子再结账,减产我赔!”

这个重达3吨的钢铁巨兽,驾驶起来也并不轻松,“那时候都很简陋,没有驾驶棚,机械性能也比较差,方向盘都没有液压助力。”刘华至今仍记得收工后满是黑灰的鼻子、嗡嗡作响的耳朵和被震裂的虎口,“但比起牛耕,效率翻了十几倍。”当别家还在田里挥汗如雨时,首批试用农户的8亩麦子20分钟颗粒归仓。第二年麦收时节,刘华还没有推广,农机的预约已排得满满当当。

第二代:机械革命

麦子年年成熟,车轮滚滚不停。在一次政府组织的外出学习时,刘华第一次见识到精量播种机的神奇:“老百姓用人工播种,铲子深一下浅一下,作物形状个头都不同,机器播种就不一样了,深度、株距一致,一点偏差都没有。”2010年,趁着政府大力推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契机,刘华买下自己的第一台播种机。

推广萝卜机械播种时,大家依然半信半疑:“机器能比人手准?”面对阻力,刘华再次给出“等作物卖了再结账”的承诺,他用1000亩示范田说话——机播萝卜不仅出苗整齐,亩产还高出人工播种,乡亲们心服口服。“几个种田大户还责怪我了,他们说你为什么不用机器把所有的田播完?一下就推广开了。”

随着镇上的农机越来越多,2016年,刘华和几个农机手联合,成立了枝江市久全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耕、种、管、收全链条作业。“政府也鼓舞我们,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刘华说。如今,合作社内有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等不同类型的农机设备,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单次服务面积超5万亩,成为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排头兵”。

第三代:北斗织田

时至今日,老农机手与时俱进,更加智能、便于操纵的新一代农机满足了刘华的更多想象,驾驶舱干净整洁,既无尘土飞扬,也无隆隆噪音,内部还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现在,刘华的农机不仅能够自主规划作业路线,执行播种、施肥、收割等任务,还实现了精准定位与远程监控,“大田作业根本就不用管方向盘。”刘华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

2024年,刘华的女儿许莉娜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成为一名“00后”新农人。这个从小在农机轰鸣声中长大的姑娘,为家里添置了两件“新武器”——一台智能无人机和一台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见到许莉娜时,她正熟练地操作着遥控器,指挥着无人机在田野上空划出整齐的航线,许莉娜介绍:“飞防作业时,用无人机一天能完成1800亩农田的精准植保。”刘华站在田埂上,看着女儿轻松完成飞防任务,笑着说:“我这姑娘主意多,现在无人机的业务全交给她包揽。”

农机升级换代,农田也在悄然变化。得益于良种推广应用,种植技术不断改善,土地的收成翻了倍。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较早投身农业机械化的一批人,刘华对此充满期待:“等小田并大田的政策落地,咱们农机手的好日子就真的来了!”他指着远处零散的田块解释道,“现在地块太碎,无人机飞防最小作业单元是6米,可有的田埂才2米宽。”刘华兴奋地说:“等田块规模化后,收割机可以一口气跑到底,无人机飞防不用频繁起降,咱们这些农机手就能放开手脚干了!”

和土地打交道二十多年,刘华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参与者、见证者,他的三代农机的变迁,正是我国农业从“汗水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的缩影。据枝江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39%,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不知道以后的农机会变成什么样,或许坐在家里就能同时操纵好几台农机作业,未来的农业肯定是这样。”夕阳下,老农机手的笑容里,满是对现代农业的无限憧憬。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