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科技赋能医疗新业态 医保改革当激发育人春水

近日,宁波市部分药店暂停医保购买华为WATCH D2智能手表的消息引发关注。这场看似寻常的消费争议,实则折射出医保改革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命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4号)落地实施的背景下,如何让个人账户改革真正成为撬动健康消费升级的支点,值得深入探讨。

智能医疗设备遭遇的"身份困惑",恰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从传统血压计到集成动态监测、云端互联的智能手表,医疗器械的进化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数据显示,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面对这种消费升级态势,医保政策既不能"大水漫灌"放任自流,也不宜"因噎废食"错失良机。正如武汉市医保局去年将血糖仪、制氧机等26类器械纳入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政策调整需要建立在对产品功能、市场定位的精准研判之上。

破除"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估体系。现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虽已明确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标准,但面对跨界融合产品,还需建立更细致的功能权重评估机制。可借鉴药品带量采购经验,由卫健、医保、药监等部门联合组建专家委员会,对产品的医疗核心功能、数据安全标准、价格构成要素等进行多维评价。正如武汉市在智能血糖仪推广中引入"临床效用+消费频次"双指标考核,这种制度创新既能防范基金风险,又能释放消费潜力。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正成为激活健康消费的"金钥匙"。随着家庭共济、跨省结算等政策落地,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统计显示,武汉市医保个人账户用于医疗器械消费的金额两年间增长3.6倍。这个过程中,既要坚持"保基本"的民生底线,也要看到"治未病"的健康管理趋势。当智能手表能实时预警心血管风险、动态血糖仪可减少并发症发生,这类消费本质上是在为全民健康投资。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的"健康积分"制度,正是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合理消费的有益探索。

站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风口,政策制定者需要展现更大的智慧与担当。建议建立"三目录一平台"管理机制:动态调整医保支付器械目录,建立消费预警目录,完善质量追溯目录,搭建医疗大数据共享平台。同时借鉴杭州"未来社区"经验,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智能设备体验点,让群众在专业指导下理性消费。当政策制定既有民生温度又有科技精度,医保基金就能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蓄水池"而非"堰塞湖"。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医保改革未有穷期。期待在各方努力下,更多像智能血压手表这样的创新产品能纳入医保支付范畴,让14亿人的健康管理既有科技支撑,更有制度保障,共同绘就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动画卷。

作者:枝江市董市镇人民政府 易凤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