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朱传嗣 朱深耕)在百里洲镇联丰村,一座现代化肉鸽养殖场正拔地而起。李波,这位从外贸纺织行业跨界投身养殖业的创业者,仅用五年时间,就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当地规模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面对技术难题与市场挑战,他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产值突破千万元的飞跃?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返乡创业者的奋斗历程。
命运拐点:从纺织厂到鸽舍
2019 年之前,李波从未想过自己会与鸽子有任何关联。彼时,他在福州经营纺织厂已有十余年,产品畅销国外市场,日子过得安稳富足。然而,国际贸易形势风云突变,订单量急剧减少,工厂生意每况愈下。焦虑之中,李波开始积极探寻新的发展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随朋友参观了一家现代化鸽场。气派的厂房、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对较低的行业竞争,让他眼前一亮。“外贸生意愈发艰难,而家乡又大力鼓励返乡创业,不如放手一搏,在家乡再闯出一片天地。” 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李波响应枝江市招商引资政策,带着妻儿回到百里洲镇,毅然踏上肉鸽养殖的创业征程。
品质为先:选种定成败
建厂初期,资金和土地问题尚容易解决。一方面,自有资金能够维持前期运营;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协调帮助下,顺利租赁到场地。但真正的难题在于种鸽品种的选择。2019 年,李波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市场主流品种是深圳天翔达种鸽场的 “天翔一号白羽王鸽”,他果断高价引进。
然而,市场风向变幻莫测。随着消费者对肉鸽肉量和产量的需求不断提升,李波敏锐地意识到,单一品种难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2022 年,他大胆引进 “蒂丹双肌鸽”“米玛斯双肌鸽” 以及 “广西灰王鸽” 等优质品种。经过对比养殖,最终确定 “蒂丹双肌鸽” 作为主打品种,其体型大、产肉率高,深受市场认可。“品质决定效益,必须时刻紧跟市场需求。” 李波总结道。
技术突围: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真的是一窍不通。” 与传统牲畜不同,鸽子抗病能力较弱,养殖技术要求极高,显得格外 “娇贵”。李波曾高薪聘请技术员,却因经验不足,导致鸽群大量死亡,亏损数十万元。痛定思痛,他决定亲自钻研养殖技术。通过行业人脉请教养鸽专家,日夜钻研专业知识,逐步积累经验。“那段时间,我和妻子一有空就坐在院子里观察鸽子,只要发现有异常,立刻将鸽子隔离治疗。”
如今,养殖场已组建起专业团队,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多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鸽子稍有异常,技术员就能迅速察觉,再结合专业指导,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李波感慨道,“养鸽比养孩子还难,但只要肯下功夫,路就会越走越宽。”
口碑传播:从零开拓全国市场
攻克技术难关后,销售又成为摆在李波面前的一大难题。“创业初期没有客户,只能一家家市场去跑。” 凭借早年做外贸积累的敏锐市场洞察力,李波带着样品深入宜昌、襄阳等地的肉鸽批发市场,凭借优质的产品赢得客户信任,逐步建立起合作关系。“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的事业慢慢发展起来了。”
口碑效应逐渐显现。随着养殖场名声远扬,河南、安徽等地的客户纷纷主动前来寻求合作。2023 年,李波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江苏、上海市场。“从本地走向全国,靠的就是品质和诚信。” 他坚定地说。
反哺乡土:乡村振兴的 “鸽” 声嘹亮
2021 年,养殖场全面升级自动化设备,工人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两名员工便能管理 6000 对种鸽。联丰村村民张春艳在养殖场工作已有五年,月薪五千元,还包食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照顾家庭,收入又稳定。” 她笑着说。
如今,李波计划扩建六个新大棚,新增 12000 对种鸽,为周边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漂泊半生,还是家乡最有归属感。” 他望着养殖场,目光坚定,“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对家乡的回馈。”
从外贸寒冬到养殖热潮,李波用五年时间完成人生华丽转身,也为百里洲镇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他深知,这不仅是自己人生的一次全新尝试,更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责任,这份情感,正是他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