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王小露)突围:十元船票背后的破茧重生
1996年寒冬,长江孤岛百里洲的渡口,10岁的陈木兰攥着积攒半年的零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去县城要6块船费。”船夫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对《安徒生童话》的热切渴望。作为湖北唯一不通省道的江心洲,在这里,一本普通的童话书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23年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9年,那个曾发誓“逃离孤岛”的姑娘,带着16万元积蓄毅然返乡。在租来门店斑驳的砖墙上,她郑重地挂起“岛上书店”的木匾,门口“从百里洲到全世界”的标语,像是对过往的宣告,也刺痛了所有质疑者的目光。开业首月,仅有3位读者光顾,村民们议论纷纷,笑称“这姑娘读书读傻了”。但陈木兰没有退缩,她顶着压力在梨树下办起读书会,用自制棉油灯照亮泛黄书页。“灯塔注定孤独,但只有它能定义海洋。”她在日记里写下的这句话,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想到,这座书店将成为改写孤岛命运的文化地标。
如今,“岛上书店”累计投入公益资金48万元,藏书量从1.2万册扩充至2.5万册。在陈木兰的努力下,全镇儿童年均阅读量从 0.8本跃升至4.5本,远超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她还吸引86名大学生返乡参与伴读,组建起250人的 “书香娘子军”,让知识的力量在孤岛上生根发芽。
燎原:四季书声唤醒沉睡乡土
2021年清明,一场别开生面的“梨花诗会”在百里洲岛举行,震惊了乡邻。300多名村民齐聚一堂,孩子们诵读《桃夭》,老农跟着吟唱《伐檀》,纷飞的花瓣中,78岁的王大爷颤抖着声音说:“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种梨和写诗可以一样美。”
自此,一场四季阅读革命在孤岛上悄然展开。春汛时节,陈木兰架起“水上书舟”,载着《楚辞》追逐长江落日;盛夏之夜,星空故事会上,《小王子》的玫瑰在1200名孩子心头绽放;秋收现场,棉田课堂里学生把《悯农》诗句绣进土布手帕;寒冬腊月,围炉夜话中农妇们热烈讨论《平凡的世界》,火光照亮73张思索的面庞。
在陈木兰的带动下,百里洲镇7家餐馆主动打造阅读空间,其中 “听涛书苑”年接待读者超4000人次。327条 “岛上朗读者” 短视频收获500万次点赞,不仅让孤岛的书香飘向远方,还带动农产品直播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此外,“书香 +”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土布书衣、棉纺书签年销售额达30万元,让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
2022年4月,人民网发起的“乡村伴读人”活动,让乡村伴读人、演员雷佳音和枝江市百里洲岛上书店5岁小书友接力诵读《人世间》。同时,“乡风文明指数”被纳入村级考核,书屋议事会成功解决47件民生难题,让文化真正融入乡村生活。
致远:千灯入海照亮振兴征途
在2026年长江大桥通车之前,陈木兰启动 “点灯计划”,打造 “一平米阅读空间”,为有阅读需求的孩子提供桌椅、书本等物资,并开展不定期家庭回访、心理对话和精神抚慰。截至目前,陈木兰和志愿者们已为岛上100余名孩子点亮了文学启蒙之灯。
她开展了380次家庭阅读治疗,为 50名特困生打造个性化书房。这些量身定制的书房不仅是知识的港湾,更成为了命运的转折点,其中12人考入重点中学。当留守儿童在日记里写下“我要成为第二个花姐姐”,当昔日质疑的村民自发组建“岛上诗社”,陈木兰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震撼的文化实验:1.5万册藏书击碎“文化荒漠”的诅咒;150名志愿者重塑乡村精神图谱;16万元初心撬动千万级社会效益。
这位曾因凑不够船票买书的姑娘,如今带着新一代孤岛儿女,在浩荡江风中书写属于新世代的《桃花源记》。在这片精神群岛上,没有地理的孤岛,只有闪耀着知识光芒的文化灯塔。正如她在人大议案中所写:“乡村振兴不仅要修路架桥,更需在心灵深处播种星辰。”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