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十四期
哪吒“神话”,给我们提了个什么醒?
蛇年新春,原创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闹“嗨”了全球电影市场:首部百亿元票房的国产影片、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跻身全球影史票房TOP10……
截至发稿,票房还在刷新票房,神话还在创造“神话”。不断攀升的数据,改写了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规模相对收窄的趋势,也让此前有关电影市场“寒冬来临”“消费萎缩”的担忧不攻自破。
哪吒的“神话”,再次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市场规律——好内容,永远不缺观众。电影市场所谓的“寒冬”“萎缩”,本质并不是观众不愿意走进影院,而是缺少愿意为其付费的好内容。
哪吒的不断刷新电影票房纪录,动能究竟何在?人们对消费不足的担忧,为何在哪吒“神话”面前,成了“杞人忧天”式的多余呢?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观察“哪吒现象”,会给我们哪些启示?本期丹阳时评,林川、心怡与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与传统神话中的哪吒不同,电影“哪吒”讲述了一个“熊孩子”成长蜕变的故事,除保持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中的部分人物关系外,哪吒的身世、特征、性格等都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设计,更符合今天市场的口味,也更容易引发共情、共鸣。
从市场反应看,新“哪吒”在“供给侧”的创新是成功的。哪吒的“烟熏妆”、小动作,乃至口中的打油诗,很快造就了海量青少年“铁粉”。而影片中父子、母子、师徒、兄弟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叙述,则收获了大量成年人的情感。
哪吒再造“神话”,还源于制作团队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极致追求。数据显示,“哪吒2”市场化的制作团队达4000多人,投入超5亿元;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1900余个,占比近80%,有的特效镜头打磨长达3年。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玉虚宫、陈塘关等,场景刻画精细如发,极大提升了影片视觉观感。
编导人员主动对接观众差异需求、创作团队研判细分消费情感、技术人员借助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正是这样优秀的供给侧“神级”产品,数以亿计的观众才从春节团聚的餐桌边、从海量信息的手机前,主动掏钱走进影院观影,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关于哪吒的“票房神话”。
关于中国电影市场,在这个春节档之前,也有一些人还在存疑观望。“哪吒”交出的超百亿元票房答卷,让这种存疑和观望很快烟消云散。
根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目前,“哪吒2”在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到了全国总量的近六成。这意味着不仅在一二线经济文化发达城市,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域的消费潜能,也在优质供给的刺激下,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很多平时不进影院、只刷手机短视频的观众,在“哪吒”口碑和亲朋好友的影响下,相继走进影院。哪吒的“票房神话”,不是从别的影片那里“挤占”来的,而是真正从供给侧出发,用优质内容“创新”出来的。
供给满足需求,更引导和创新需求。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今天,从影视文创等精神供给,到家电汽车等物质产品,普通群众的大部分刚性需求已基本解决,需求正从刚性向改善转型升级。
如何改善消费,改善什么消费,就需要以更优质的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如果没有供给侧的改善升级,消费侧的改善升级,就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没有质的提升的产品买单。
“哪吒”逆势飞升,展现了一个电影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样本。
电影院全天排期放映、全家出动,甚至“二刷”“三刷”、相关衍生品预售秒空、社交平台百万量级的二次创作……这些消费盛况说明,很多领域的“消费低迷”,优质供给不足是重要原因,没有因应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提供消费者乐于买单的新供给。
供给侧升级,不光是影视行业、文创产品,汽车、家电、智能家居领域,有更好的产品诞生才能有消费者愿意买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消费新需求,起到拉动消费升级的作用。
今年的地方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针对促进消费、释放活力提出建议,其中供给侧“提质升级”是一个焦点。以更优质供给拉动新消费,培育壮大消费“新”力量,成为今年多地政府扩内需、促消费的重点。
“哪吒”还在继续创造“神话”,也给更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启示借鉴,这或许比票房的意义更大。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龚春梅 潘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