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玉亮
朗读:心怡

离别故乡二十余载了,记忆里,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回老家过的年。即使有些时候没有回去,我的思绪也会飘回远方的故乡,那个充满浓浓年味的地方。
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在村子里走一圈,有一丝熟稔,还有一丝陌生,不觉感慨,不禁唏嘘不已,心底涌出《回乡偶书》般的感觉:
昔日离乡追梦远,
今朝归来看变迁。
高楼林立旧街改,
唯有乡情似从前。
儿童已作父母辈,
笑谈往事如云烟。
故土情深心依旧,
岁月流转情更坚。
故乡的年味是温馨而独特的。随着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逐渐热闹起来,大红灯笼、对联、窗花,处处都是节日的装点。小巷中,孩子们欢声笑语,手中紧握着爆竹,一声声清脆的鞭炮声,仿佛在宣告新年的到来。而那些传统的年货摊位,更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年味扑面而来,诱人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品尝。
还记得乡亲们拿着自己买来的红纸,送到我家让父亲写春联。裁红纸的剪刀划开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裁好的红纸细细密密地落满青砖地。父亲根据每家每户的特点,组织语言。写好的春联经常铺满了院落,空气中弥漫着墨水的独特韵味,晾干了,父亲收拢起来,用铅笔在背面写上名字,分好上联下联,以免不识字的村民们弄混淆。还记得邻居七爷踩着凳子贴倒福时,瓦楞间的残雪簌簌落在新浆糊上,洇开半透明的霜花。
腊月廿三的祭灶糖是麦芽色的琥珀,在蓝边碗里凝成小丘。它的味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和情感。麦芽糖的味道,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麦香,入口绵软,仿佛能融化在舌尖。它的甜味温和而持久,有一种悠长的回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绵长与生活的甘甜。那种甜味,仿佛能将一年的辛劳与烦恼都融化,带来一种温暖与慰藉。我总疑心灶王爷的画像被烟熏得微微发黄,是因为年复一年偷尝了这甜头。
故乡的年味,还融入了家家户户的厨房里。炊烟袅袅,那是奶奶和母亲在为年夜饭忙碌的身影。灶膛里的火苗忽然蹿得特别欢实,一道道佳肴陆续出锅,香气四溢,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是最美的烟火气。饺子、丸子、包子……这些寓意吉祥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家人团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除夕的夜晚,是故乡最美丽的时刻。万家灯火通明,仿佛整个小镇都被点亮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上的春晚节目,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拿出珍藏已久的美酒,父亲、大哥、二哥、大侄子和我们小酌几杯。窗外,烟花璀璨,如梦如幻,将夜空装点得五彩斑斓。每一朵烟花的绽放,都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祝福和愿望。
守岁的灯把剪影拓在墙壁上,斑驳摇曳。嫂子们拉着家常,伴随着清脆的磕瓜子声,敲碎了子夜的寂静。堂屋的方桌上,糖果渐渐瘫软成蜜色的云,香气在炉火中缓缓发酵,混着檀香织成柔软的茧。
初一的晨雾里,鞭炮碎屑如红梅落雪。拜年人的棉鞋碾过雪地,在水泥板上拓出潮湿的印记。村子里老爷爷留下的暖手宝在人群里流转,炭火将褪色的祝福焙出焦香,七大姑八大姨的絮语裹着白气,在冰冻的窗花上结成新的冰纹。
在故乡,年味还体现在那些传统习俗中。从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通宵响个不停,迎接新的一年。马路上,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拜年祝福。而那些传统的庙会和花市,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品味着各种小吃,挑选着心仪的年花,享受着过年的喜悦。
然而,更让我怀念的,是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大家围坐在火炉旁,祖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父亲母亲分享着一年的收获,孩子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的温馨和谐,让人心生向往。
记忆里,年夜饭必有的主食就是饺子。我也能根据饺子皮的形状把饺子包成圆形的或长的。如今超市的速冻饺子在微波炉里转上几圈就能上桌,电子鞭炮在阳台循环播放“噼啪”声。可每当北风捎来第一缕柏枝香,记忆便挣破那层透明的茧,纷纷扬扬落成故乡的雪,覆在永远温着的年夜饭上。
故乡的年味,是我们永远的牵挂。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家的眷恋和回忆。每当新年来临,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对故乡年味的怀念,也是对家的深深眷恋。
故乡的年味,也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故乡的深情厚意,永远不会改变。


胡玉亮,宜昌市作协会员,枝江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在《中国教育报》《半月谈》《百姓作家》《特别关注》《湖北日报》《学习强国》《河南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时报》《三峡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刊物和网络上,是一位有诗意的生活者,有情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