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身影扎根一线、勇挑重担,用实干为村庄谋发展,用真情为百姓谋幸福。在七星台镇石套子就有这样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超。任职以来, 李超始终以 “党建引领、民生为本、产业为基” 为工作主线,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刻在心上,将乡村的 “振兴蓝图” 扛在肩上,靠着抓党建强堡垒的决心、兴产业促共富的行动、优服务惠民生的担当,带领石套子村走出了一条组织强、产业兴、治理优、百姓富的振兴之路,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基层干部的赤诚答卷。

强基固本筑堡垒
李超坚持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储备35岁以下年轻后备干部2名,“两委”班子平均年龄降至36岁,队伍战斗力显著提升。创新“支部主题党日+村民议事”模式,将党员教育与村级事务协商深度融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近三年“两委”班子零违纪,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全面强化。新建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整合便民服务、政策咨询、党员活动等功能,实现群众办事“一站式”办结;依托村级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升级老年学校,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平台,推动阵地从“办公场所”向“服务家园”转型。


产业赋能促共富
李超立足村内蔬菜种植传统优势,牵头构建“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明新、金鑫等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种植,萝卜、蒜薹等农产品远销全国,年销售额800万元,带动1000余名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支持村民自建蔬菜大棚100余亩,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对接,亩均增收5000元,激发农户内生动力。规范22亩鱼塘、230亩多经地发包管理,引入水产养殖、特色种植项目,村集体经济从2022年的15.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0万元。将集体经济收益优先用于道路维修、设施维护、公益活动等,形成“发展—反哺—再发展”良性循环,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民生润心增福祉
李超始终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针对老年人“活动无场地、娱乐无组织”问题,牵头建成31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中心,配套村级老年学校,组建“夕阳红”文艺骨干队伍,常态化开展戏曲排练、书法交流、声乐培训等活动。老年学校开设声乐、棋艺、特色蔬菜种植等6类课程,培育骨干学员58人,年服务周边老人200余人次,昔日“麻将桌”变身“文化角”,老人们学技能、交朋友,精神状态显著改善。同步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小手拉大手”“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动村民参与村庄清洁、垃圾分类,环保理念融入日常;在2024年“7·1”特大暴雨防汛中,组织党员群众昼夜值守河堤,转移群众1062人,用行动诠释“一家有难、全村支援”的团结精神。如今,村里“互帮互助、向上向善”氛围愈发浓厚,村民幸福感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富足”延伸。


从党群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到老年学校的“银发课堂”,从田间地头的“产业沃土”到防汛一线的“红色防线”,李超同志以实干扛起责任,以担当书写忠诚,带领石套子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振兴之路,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