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活”起来的非遗才是最好的传承

近日,国产古装剧《藏海传》在海外掀起追剧热潮,开播当日便进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埃及、乌克兰、印度等地Trends榜单。剧中精巧的藏地唐卡、悠扬的藏戏唱腔、神秘的天珠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一股清泉奔涌进大众视野,激起层层涟漪。这一文化现象不仅为荧屏增添了独特魅力,更向我们基层工作者传递了一个深刻信号:非遗传承并非“藏在深山无人识”的静态标本,唯有融入当代生活脉搏、回应群众精神渴求,真正“活”在当下,才是对其最深沉、最有效的守护。

《藏海传》的走红,生动诠释了现代传播手段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催化之力。当镜头细腻捕捉唐卡的繁复笔触、藏戏的激昂唱腔时,这些古老艺术瞬间拥有了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传播力就是生命力——基层文化工作者亟须善用新媒体工具,为身边那些“深巷好酒”搭建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让沉睡的瑰宝在数字时代重焕光辉。

值得称赞的是,《藏海传》并未简单陈列非遗符号,而是将其巧妙融入角色塑造与情节脉络,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推动故事、打动人心的重要力量。这部剧掀起的“非遗热”,其根本力量源于无数观众被点燃的兴趣与自发参与。非遗的终极生命力,正蕴藏于大众的热爱与践行之中。非遗保护绝非僵化复制,而在于创造性地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想要将传统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价值,答案在于以创新思维激活非遗的现代价值,让它们从橱窗展品转化为可亲可感的生活美学。只有让群众真切感知非遗之美、享受非遗之利,文化传承的土壤才能日益丰沃。

从《藏海传》现象反观基层文化工作,非遗保护之要义不在固守象牙塔,而在搭建通向广阔天地的桥梁。基层工作者当以创新为笔、以群众为基,让文化遗产走出典籍与展柜,融入生活烟火、城乡发展,在时代的土壤中不断萌发新枝。

唯有真正“活”在人民的生活里、流淌在时代的脉搏中,那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薪火,才能生生不息、照亮未来征途。

(作者 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李鹏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