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17条政策“组合拳” 稳住青年就业“压舱石”

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叠加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青年就业压力持续显现。在此背景下,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以17条“硬核”举措为青年就业破局。这场政策“及时雨”,既是对就业优先战略的精准落地,更是对青年发展权益的郑重承诺。

此次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破解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的痛点。一方面,通过“直补快办”“政策计算器”等数字化工具,将扩岗补助、社保补贴等政策直接送达企业,降低吸纳青年就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实施“双千计划”,在全国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门职业能力课程,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帮助毕业生补齐“技能短板”;推行“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发科研、技术类岗位,让青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政策通过“扩容+提质”双轮驱动,拓宽青年就业空间。市场化岗位是“主战场”,深化“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组织高校对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基层岗位则是“新蓝海”,省级人社部门建立城乡基层岗位归集发布机制,动态更新社区就业、医疗卫生等岗位信息,同时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招募规模,向脱贫地区倾斜资源。公共部门岗位也在“加码”,要求事业单位8月底前完成招聘,国有企业延续增人增资政策至2026年底,稳定岗位供给预期。

面对青年创业“缺资金、缺经验、缺平台”的困境,政策打出“组合拳”。政府投资的孵化器向高校毕业生免费开放,创业项目纳入重点孵化库,提供“一条龙”服务;建设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推动项目落地;组织“政企银担”对接会,为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这些举措降低了创业门槛,让青年敢闯敢试。

政策聚焦“离校未就业”群体,靶向施策,构建“1311”服务机制。为每名毕业生提供1次政策宣介、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1次培训或见习机会;对低保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定向推送3-5个高质量岗位。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共建共享岗位精选计划”,日均更新岗位超80万个;开展“直播带岗”“行业专场”等特色招聘,让求职“触屏可及”。

政策不仅着眼当下,更注重构建青年就业的长效机制。例如,允许高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对就业率持续低迷的专业启动“熔断机制”;推行“学分银行”“技能账户”制度,将微证书、项目经验纳入能力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壁垒。

青年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基。17条政策举措以“精准化、市场化、数字化”为特征,既解燃眉之急,更谋长远之策。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岗位增量,当技能培训转化为就业能力,当创业扶持转化为创新动能,青年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这场稳就业的攻坚战,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更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 安福寺镇人民政府 王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