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不应让年龄成为快乐的枷锁

近日,一则“七旬老人独自前往游乐园被拒”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某游乐园以“60岁以上游客需监护人陪同”为由拒绝老人入园。这一事件让游乐园的年龄限制政策成为舆论焦点,一边是经营者强调的安全考量,一边是老年人被剥夺的娱乐权利,年龄门槛究竟是必要的安全措施,还是对老年人的变相排斥?争论背后,折射出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年龄限制的“安全逻辑”是合理还是过度?游乐园的年龄规定并非个例。国内多数大型主题乐园对高龄游客设有类似限制,理由通常包括:健康风险,如过山车、跳楼机等刺激性项目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急能力,突发状况下,老年人反应较慢,易增加救援难度;责任规避,乐园通过条款减少潜在纠纷。

园方解释,这些规定基于真实教训。某乐园曾发生七旬游客玩激流勇进时突发心脏病,虽抢救及时,但后续纠纷持续半年。保险数据显示,60岁以上游客事故率是其他年龄段的3.2倍。

从管理角度,这些规定确有现实考量。但问题在于一纸禁令背后的两难困境,“一刀切”的限制是否科学?若老人仅想体验温和项目如旋转木马、观光小火车,是否仍该被拒之门外?

事件中的老人直言:“年轻人玩跳楼机,我看看就好,但连门都不让进,心里难受。”这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下,公共娱乐空间对老年人的隐性排斥。不仅是需求被低估,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2.8亿,但健康不应与年龄划等号,马拉松赛道上不乏白发跑者,病榻上也有年轻患者,许多老人身体健康、消费力强,却因年龄限制被默认“不适合娱乐”;更带来情感伤害,拒绝入园传递的信号,无形中强化“老年人=弱势群体”的刻板印象,易加剧年龄焦虑。

相比之下,国外部分乐园的做法更灵活,如日本环球影城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表”,通过即可游玩低风险项目;新加坡圣淘沙乐园推出“银发族专属时段”,配备医疗人员保障安全。

平衡点在哪里?安全与包容如何兼得?完全取消年龄限制不现实,但优化政策势在必行,分级管理,按项目风险等级划分年龄门槛,而非全园禁入;以健康承诺替代强制拒绝,要求签署免责协议或提供体检报告;提供配套服务,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应急医疗点,体现人文关怀。

正如社会学家所言:"衡量文明的程度,要看它如何对待最弱势的群体。"当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这个问题已不容回避,一个包容的社会,不应让年龄成为快乐的枷锁。我们既要筑牢安全底线,更需构建一个对长者友好的娱乐环境。游乐园作为欢乐的象征,或许该重新思考,如何在安全保障与尊重老年权益之间找到平衡?毕竟,白发苍苍的他们,也有权利拥有一张童年的旋转木马票。

(作者 安福寺镇人民政府 刘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