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三峡工程之后长江干线最大综合性工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项总投资766亿元、工期近9年的超级工程,不仅是破解三峡—葛洲坝枢纽通航瓶颈的“金钥匙”,更是激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堪称继三峡工程之后的又一里程碑。
长江黄金水道承担着沿江80%以上铁矿石、电煤和外贸货物运输,年直接贡献超1200亿元。然而,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能力,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200小时,高峰期甚至需排队一周以上,成为制约长江上游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新通道建成后,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将提升至2.8亿吨,船舶待闸时间从200小时缩短至“零等待”,相当于在长江上新增一条“水上高速公路”。这项工程的技术突破堪称世界级:三峡枢纽新通道采用双线连续五级船闸,单闸室长280米、宽40米,可通行万吨级船舶;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拆除现有三号船闸,新建两线万吨级船闸,彻底打通“咽喉”梗阻。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引入北斗定位、5G+AI智能调度系统,船舶过闸效率提升20%,同时首创“鱼道+仿生流场”生态补偿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中华鲟等洄游鱼类的影响。这些创新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对长江经济带而言,新通道的价值远不止于航运效率提升。它将重构沿江产业版图,推动形成“以通道带物流、以物流聚产业”的发展格局。例如,重庆果园港将升级为国际中转港,通过衔接中欧班列和长江水运,打造“一带一路”海陆联动新节点;湖北宜昌规划129亿元临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据测算,新通道可降低川渝至长三角航运周期57天,每年减少物流成本超300亿元,直接拉动沿江GDP增长数千亿元。这一工程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催化剂。川渝联合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湖北宜昌、荆州等地加速建设多式联运枢纽,长三角港口群与中西部形成“干支联动”网络,长江经济带真正实现“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正如国家发改委批复所言,这将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提供坚实支撑——通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让中西部优质产品更高效地通达全球市场,同时吸引国际资源向内陆集聚。
水运碳排放仅为公路的1/10,新通道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2亿棵树,堪称“移动的生态屏障”。工程建设中,不仅通过船舶电动化改造、岸电设施全覆盖实现“零碳航运”,更通过优化线路布局减少对长江珍稀物种栖息地的干扰。例如,葛洲坝扩能工程专门设置生态调度方案,保障四大家鱼产卵期的生态流量;三峡新通道采用“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技术,最大限度减少边坡开挖对植被的破坏。这种“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与长江大保护战略高度契合。未来,随着新通道投运,更多大宗货物将从公路转向水运,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00万吨,助力长江经济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正如湖北宜昌提出的“枢纽赋能、双碳引领”战略,新通道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绿色发展的示范走廊。
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港珠澳大桥到川藏铁路,中国超级工程的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远考量。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同样承载着多重历史使命。它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试验田”,更是全球内河治理的“中国方案”。正如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的超级物理模型所揭示的,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当前,项目已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6月11日将组织现场踏勘,预计2033年全面建成。这意味着,再过不到十年,长江黄金水道将实现从“运能饱和”到“高效畅通”的跨越,长江经济带将迎来更具活力的发展新周期。站在三峡大坝远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巍巍工程,更是一幅“江河安澜、百业兴旺、生态永续”的壮美画卷,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江之畔的生动写照。
(作者 仙女镇人民政府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