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高新区团山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党委副书记张洋正用卷尺丈量电梯尺寸,为楚欣药业即将入驻的新厂房做最后的设备适配检查。这一画面,恰似襄阳市8000余家企业在“干部素质提升年”中获得精准帮扶的缩影——当基层党员干部把办公室搬到车间、把服务送到生产线,企业发展的“肠梗阻”就变成了“高速路”。
从“办证跑断腿”到“10天拿证”,干部作风转变的“速度密码”。南漳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张俊的“刷脸进厂”,揭开了基层服务的新图景。睿奕时代新能源公司因不熟悉流程,进出口权证申请多次“卡壳”,张俊协调商务部门上门手把手指导,10天内完成从材料整理到审批发证的全流程。这种“干部代跑”替代“企业跑腿”的转变,背后是襄阳构建的“问题收集—流转—交办—反馈—督办”闭环服务体系。市纪委监委开展的288次专项检查、393名干部的问责处理,正是对“中梗阻”的雷霆亮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服务效能的提升并非个案。襄阳将635个包保专班、2157名干部下沉到1495家重点企业,实现诉求响应率100%,其背后是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襄企政策通”平台通过AI智能问答和动态标签库,将政策术语转化为企业能听懂的“大白话”,每年预计服务10万家次。当干部带着“政策翻译器”进厂门,企业感受到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政府服务理念的迭代升级。
从“厂房困境”到“产业升级”,干部能力提升的“空间哲学”。楚欣药业的新厂房故事,折射出基层干部的“空间智慧”。面对企业扩产需求,张洋凭借“全镇闲置厂房图”精准匹配到1.2万平方米的电子信息产业园。这种“胸有全局、眼有细节”的服务能力,源于襄阳推行的“理论学习+实践淬炼”双轮驱动机制。市文旅局建立的“及时学、月研讨、季测评”制度,让干部在19次学习交流中提升专业素养;6名年轻干部在文旅融合一线的锻炼,更是将课堂搬到了项目现场。更具启示意义的是,这种能力提升正在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能。楚欣药业新厂房投产后,生产规模扩大3倍,成功中标全国中药饮片集采20个品种;睿奕时代凭借进出口权证,产品出口额突破100万美元,2025年产值预计达1亿元。当干部成为企业发展的“空间规划师”,一个个“小厂房”里正在孕育着产业升级的“大未来”。
从“个案突围”到“行业破局”,干部服务深化的“链式效应”。襄州区常务副区长丁黎黎协调解决吉顺小跑融资难题的过程,展现了基层治理的“链式思维”。针对轻资产企业缺乏抵押物的困境,襄州区建立“信用体检+银企对接”机制,为企业争取1000万元贷款,并将个案解法升级为行业解决方案,组织物流企业与银行座谈,推动融资模式创新。这种“解决一个问题、带动一个行业”的服务深化,在襄阳并非孤例:枣阳市构建的“银行贷款—担保公司—产业基金”三级融资梯队,已为200余家企业解决资金难题;高新区联合高校举办的4场招聘会,帮助葵花药业等企业填补50余名技术工人缺口。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这种服务模式正在重塑政企关系。襄阳市委编办为新富汽车提供的“政策包”服务,不仅包括惠企政策解读,还每月推荐市场营销、安全生产等公益培训,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提升能力”。当干部成为企业发展的“链式反应催化剂”,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创新便有了持续动力。
从张俊的“刷脸进厂”到张洋的“卷尺丈量”,从丁黎黎的“融资会诊”到襄阳市委编办的“政策礼包”,这些基层干部的生动实践,正在书写着新时代干群关系的新篇章。当8000余家企业的发展堵点被疏通,当1200余个难题转化为增长支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经济跃升,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襄阳范式。这种范式的核心,正是无数像张俊、张洋、丁黎黎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企业需求,用真心破解发展难题,在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上,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者 仙女镇人民政府 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