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象食品旗下“多半袋面”“多半桶面”因包装上“多半”实为注册商标,而非分量描述,引发了网友热议,被指宣传存在“文字游戏”。对此,白象已迅速发布声明致歉,承认给消费者带来误解,并承诺尽快调整包装。
这份道歉是直面问题的第一步,值得肯定,但风波背后折射出的商业伦理与消费信任问题,更值得深思。
审视产品包装,“多半袋面”“多半桶面”旁赫然印有“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此般设计,极易诱导消费者将“多半”这一日常用于描述数量的词汇,与产品增量直接挂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消费者实测,普通白象面饼85克,“多半袋面”为120克,增量约41%,虽有增加,但远未达到消费者普遍理解的“翻倍”或“过半”的心理预期。
这种利用消费者对通用词汇的惯常理解打“擦边球”的做法,并非白象首创。此前千禾酱油的“千禾0”商标争议便是前车之鉴——瓶身醒目的“0”字,极易被解读为零添加承诺,实则仅为商标标识。此类操作,实实在在地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
白象此次风波,无疑是对其悉心经营的“国货之光”品牌形象的一次重击。虽然企业解释称“多半”是合法注册商标且克重已标注,但现在包装设计的整体呈现,其实际效果就是让消费者产生了“被误导感”,让消费者感觉被欺骗,被“套路”,这显然背离了诚信宣传的初衷。
白象的道歉是纠错的开始,社会应给予其整改的机会。 企业需拿出诚意,切实履行包装调整承诺,并在未来经营中恪守诚信底线,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清晰透明的信息赢回市场。
与此同时,消费者亦需提高警惕,炼就“火眼金睛”。 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可能存在的营销话术,主动查看产品净含量、配料表等核心信息,而非仅依赖包装上的醒目大字或标语,是避免落入“文字游戏”陷阱的关键。消费者的理性辨别,是倒逼企业规范经营的重要力量。
此次事件,既是对白象及所有意图在包装上玩“模糊概念”企业的严厉警示,也是对消费者提升甄别能力的一次提醒。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经年累月,崩塌却可能在一夕之间。唯有企业坚守诚信之本,消费者擦亮监督之眼,监管部门筑牢法治之墙,方能共同维护一个清朗、互信的市场环境。
(作者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李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