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34.5%钢铁经纬

长江的波涛奔涌向东,见证着荆楚大地的千年通衢之梦。当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六城紧握的双手在江城扬起合作旗帜,一部以湖北为轴心的交通史诗正翻开新章——中部六省以“三纵四横”高铁网为经纬,誓将九省通衢的基因注入六省血脉,共筑中国交通“第五极”。这不仅是地理的联结,更是湖北引领中部崛起的历史性跨越

九省通衢的基因,正被赋予新的使命。武汉自古以“九省通衢”闻名,两江交汇处千帆竞发的盛景,曾是内陆交通的黄金图腾。2013年,武汉首次在《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中提出打造“中国中部国际交通枢纽”,将铁路、港口、航空拧成一股绳。十余年砥砺,昔日的蓝图已落地为钢铁网络——12个方向的“超米字型”高铁网纵横荆楚,汉阳站、天河机场站等“五主两辅”枢纽拔地而起。而今,当武汉的定位从“中部枢纽”升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它不再满足于独舞,而是牵起郑州、南昌等五城的手,将“通衢”的基因注入更广阔的腹地。六双手共同展开的,是一部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的交通进化史。

金丝银线穿梭,织就中部“一小时生活圈”。若把交通比作大地的血脉,高铁便是其中最澎湃的动脉。翻开《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七纵六横”的骨架跃然纸上:沿江高铁如巨龙横贯东西,呼南通道似脊梁挺立南北,十宜高铁则如金线串起鄂西群山。冰冷的钢轨上,正升腾起热气腾腾的生活图景——未来,武汉到合肥只需1小时喝盏茶的工夫,到南昌不过一顿午饭的时间,到太原也仅够看两部电影。这不仅是速度的革命,更是时空的重塑。当“123出行交通圈”(武汉都市圈1小时、省内城市群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从规划走向现实,打工人的归途不再辗转三趟车,枝江的脐橙清晨采摘,午间便能摆上长沙的果盘。

协同的智慧,在破壁与融合中闪光。六城携手,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层次的“化学融合”。看联动,长江航运数据平台整合分散数据,试点无人机物流配送,让低空经济从光谷辐射六省;看机制,“一票联程、一单到底”的创新试点,让旅客告别零碎购票,货主无需重复报关;看生态,长江航道整治与三峡水运新通道的推进,使“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银。协同的深意,更在于各展所长——武汉借长江航运中心调度物流,郑州凭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贯通欧亚,合肥以港口联动护航“新三样”出海。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武汉和郑州应对标各自定位,共建贯通中国南北的物流走廊,在江海联运、提升高铁中转效率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枢纽地位。

交通的巨变,终将浇灌出经济的繁花。34.5%的高铁里程、40%的高等内河级航道——这些数字背后,是中部六省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1/4人口、贡献22%GDP的坚实底气。当“三纵四横”的经纬日渐清晰,一条更宏大的路径已然显现:从“交通第五极”迈向“经济第五极”。专家秦尊文的期许意味深长:“把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建设交通‘第五极’的重要意义。”可以预见,郑州的电子产品将经武汉枢纽直抵东盟,枝江的化工品借合肥港通江达海,太原的煤炭通过多式联运点亮长沙的灯火。交通网络的每一次振动,都在为中部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为内陆开放打开新窗口。

此刻,沿江高铁的桥墩正深入长江岩层,这些钢筋铁骨的身躯里,奔涌着六城同心跳动的脉搏。当“第五极”的曙光穿透地平线,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钢铁的经纬,更是一个崛起中的中部,正在用速度重新定义自己的坐标——这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部”,而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中坚”。

(作者 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