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二十四期 ——以行动筑牢网络“防谣堤”


丹阳时评第二十四期

——以行动筑牢网络“防谣堤”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办法从服务提供、内容制作、产品传播等环节,为AI参与内容生产立规矩、画方圆。

本期丹阳时评作者席梦乔认为,这一制度举措的落地,恰与国家辟谣宣传月、国家网安周形成“制度+行动”的双重呼应,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潮水般奔涌的时代,它就像一场及时雨,为破解当下网络谣言治理难题注入新动能。

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超人们想象。从生活常识到社会热点,从公共政策到个人隐私,谣言几乎无孔不入。曾几何时,“食用某种食物致癌”的谣言让相关产业遭受重创,农民的辛苦付诸东流,消费者陷入恐慌;“某知名企业即将倒闭”的不实消息,引发员工的焦虑,更令资本市场动荡不安;“某地区即将发生地震”的谣言,使得人心惶惶,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这些谣言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传播工具,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凭借夸张的标题、惊悚的内容,轻易吸引大众眼球,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恐慌情绪,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

究其根源,谣言的滋生与传播有着复杂因素。部分人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编造虚假信息;一些人缺乏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盲目轻信、随手转发,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信息的不对称、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也给了谣言可乘之机,在真相“缺席”的真空期,谣言便开始兴风作浪。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虚假信息的制作更加逼真、传播更具针对性,增加了辟谣难度。

在这场与谣言的博弈中,制度的刚性与行动的柔性缺一不可。政府部门积极行动,网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对造谣传谣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依法依规惩处造谣者,形成强大威慑力,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开设辟谣专题、发布权威解读,及时戳破谣言泡沫,为公众答疑解惑,引导理性思考。科普工作者、专家学者也纷纷投身其中,运用专业知识,从科学角度剖析谣言漏洞,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众多自媒体也加入辟谣行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正确信息,抵制不良内容,让防谣治谣从“纸上规定”变成“全民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谣言的“终结者”,而非传播者。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保持清醒头脑与理性思维,不盲目跟风、不轻信盲从。在转发信息前,多思考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合理,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核实信息真伪。积极参与辟谣行动,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向身边人宣传辟谣知识,形成人人抵制谣言的良好氛围。

国家辟谣宣传月、国家网安周活动,是一个重要契机,但抵制谣言、保障网络安全不能仅靠这一时期,它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网民长期不懈努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辟谣体系,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科普宣传与法治教育,从源头遏制谣言滋生。当制度为网络空间筑牢“防火墙”,当公众成为谣言的“终结者”,我们才能真正驱散谣言的阴霾,让网络空间不仅有信息的“广度”,更有真相的“温度”,让每个人都能在清朗的环境中畅享信息时代的便捷与美好。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徐露 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