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叶婷婷 曾林林)近年来,枝江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县域文化资源禀赋,以“保基本、补短板、促创新”为导向,持续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财政资金在文化惠民、遗产保护、文旅融合中发挥最大效能,为全市文化振兴筑牢经济支撑。
聚焦“保基本”:筑牢公共文化服务根基
“以前村里哪有什么书屋,买书都没得地方,想买书看书只能去市里。现在有了农家书屋,真是方便多了!”提及家门口的文化变化,百里洲镇刘巷村村民向培云满脸笑意。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市财政局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保障。
为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市财政局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重点支出范畴,建立稳定投入机制。2025年累计安排公共文化领域专项资金591万元,重点支持城市文体综合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三级阵地建设。其中,每年投入51万元用于“四馆一中心”文体综合馆免费开放,已举办“书香满枝江 悦读润心房”读书分享会、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惠民演出、“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112余场,接待群众超35万人次,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分批次投入39.8万元对全市19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进行升级改造,引入湖北“数字农家书屋”平台,配套采购农业技术、儿童读物等书籍,为村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选择,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基层文化阵地真正“活”起来。
聚力“补短板”:守护县域文化遗产根脉
枝江是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的核心分布区,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七千年前,人类祖先就开始在枝江种植水稻、修建房屋,开启文明之旅;三千年前,楚人在枝江建造丹阳古城,开启“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业。枝江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庙山遗址,枝江民间吹打乐、枝江楠管、碟子舞、扇子戏等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针对县域内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短缺、传承断层等问题,今年以来,枝江市财政局统筹安排30万元“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重点用于青山墓群安防升级改造工程、关庙山遗址保护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及非遗传承活动,将其打造为集文化传承、民俗展示、非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景点,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共争取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42万,并拨付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非遗传承示范基地补助经费5.6万,用于技艺传承基地建设,支持传承人开展技艺教学、作品研发等活动,实现“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
提质“创品牌”:推动文化节目亮相省级舞台
为提升县域文化影响力,让本土文化走出县域,2025年,市财政局投入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146.14万元,用于保障本土文化节目孵化、打磨与推广。资金重点支持文艺团队深入挖掘三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等本土特色资源,从剧本创作、编排排练到服装道具、后期打磨全程给予保障。
先后创排《青春恰自来》《追春》《青瓷碟女》等精品节目参加第五届湖北艺术节展演并取得多项荣誉。其中我市创作编排的音乐作品《追春》,借景抒情、以情表意,表达出枝江人民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追求的心声,获得湖北省第五届艺术节“十佳精品”作品称号,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并将于10月12日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参与终评。这不仅是演员们的努力,更离不开市财政局的资金支持,让好作品有机会走出县城、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些文化节目在省级舞台的精彩亮相,不仅擦亮了枝江市的文化名片,更让县域文化魅力得到全省认可。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继续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文化节目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财政资金成为推动县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建设“文化强县”贡献财政力量。
一审:徐露
二审:何唯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