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指南!

七夕的脚步近了

街角的玫瑰与甜腻的告白渐次升温

空气里仿佛都飘着粉红色的泡泡

可当我们抬头

望见长夜星空

会不会忽然想起

这一天最初的注脚

本就不止于情侣间的呢喃?

(《乞巧图》局部 五代·佚名)

古时,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其大部分相应的民俗活动都富含女性气质,女孩们的活动大致可分为许愿祭拜、手工艺游戏、社交聚会三类。

而在七夕诸多的节庆活动中,“乞巧”是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它是借助祭祀、占卜、祈愿等多种形式来验证女性是否聪慧,以满足女性对于心灵手巧的渴盼。

(《七夕乞巧图》局部 宋·佚名)

《开元天宝遗事》(唐·王仁裕)中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意思是:七夕这天,宫中用锦绣搭建而成楼殿,高达百尺,上面能够容纳数十人。在楼殿上陈列着瓜果、烤肉等美食,还摆放好座椅,用以祭祀牛郎织女二星。

(《十二月月令图 七》局部 清代院画)

《荆楚岁时记》(南北朝·宗懔)中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意思是:七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们用彩色的丝线穿七孔针,有的用金、银、黄铜等材质做成针,还在庭院中摆放瓜果来乞巧。

(《月曼清游图》局部 清·陈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就叫《乞巧》,作者是唐代诗人林杰。诗中生动描绘了唐代民间七夕节夜晚,人们仰望星空期待牛郎织女相会,以及家家户户女子对月穿针乞求智巧的热闹风俗场景。

古时针线穿月下

女子乞巧手、乞良人

将心愿系于鹊桥两端

但现在

女性的生活早就不局限于

一把剪刀、一台织机

“乞巧”还能祈求啥啊

欢迎来看

↓↓↓

不必求谁为你铺路,当代女性的“巧”,是会议室里清晰的逻辑,是项目表里精准的规划,是面对挑战时那句“我可以试试”的底气。

当代女性的“生活美好”,从不是依附他人的给予,而是亲手创造的小确幸。就像七夕的月光会照亮庭院,你的热爱也会照亮平凡的日子。

古人向织女乞巧,而当代女性早已明白:真正的“巧”,从不是模仿谁的模样,而是认清自己的光芒。你不必完美,但可勇敢;不必依附,但可柔软;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只需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今夜,不必穿针,不必摆果,只需抬头看看星空——那银河是千万年前的浪漫,而你,是此刻最鲜活的存在。愿你以独立为骨,以智慧为肌,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这便是最好的“乞巧”。

毕竟,能定义你的,从来只有你自己。

制作:胡文汇

一审:何唯

二审:赵程程

三审: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