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 珍稀鱼类“游”上百姓餐桌

枝江融媒(记者 朱深耕)在湖北枝江,曾经濒临灭绝的长江珍稀鱼类--铜鱼,如今实现规模化人工繁育,作为商品鱼游向全国各地的市场。

8月26日,董市镇的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养殖车间内,一尾尾铜鱼欢快游弋,铜鱼俗称金鳅、麻花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种。但由于其天生应激反应强、对环境突变高度敏感,尤其易患小瓜虫病,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成活率极低,渔民一度称之为“出水烂”。“早期我们采用传统池塘养殖,鱼苗出水后死亡率极高,往往一塘鱼所剩无几。光是转运环节,就损失超过七成。”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灯红告诉记者。

为攻克铜鱼人工繁育与规模化养殖难题,三江渔业自2012年起携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成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从铜鱼生物学特性入手,系统研究其繁殖习性、应激机理与病害发生规律。“我们逐步摸索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精准控制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指标,显著提高了铜鱼的适应性和成活率。特别是在育苗阶段,我们将水温严格控制在18–22℃之间,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并采取渐进式调水,极大缓解了鱼苗应激反应。”刘灯红说。

除了水环境的精细调控,科研团队还突破了铜鱼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开口饵料等一系列技术瓶颈。通过模拟自然光照周期和流水刺激,成功诱导亲鱼在人工环境下自然产卵。在鱼苗培育方面,研发了专用微颗粒饲料和生物饵料投喂技术,显著提高幼苗存活率和整齐度。而“小瓜虫病”等渔病问题,团队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刘灯红介绍:“光是防控小瓜虫病,我们就试验了数十种方案,最终形成了一套以水质管理为核心、中草药制剂为辅助的绿色防控体系,实现全年无重大疫病发生。”

这一系列技术突破彻底改变了铜鱼的养殖前景。目前,企业亲鱼尾均产苗量已从最初不足2000尾提升至5000尾以上,出苗率从20%提高至50%以上。人工繁育的铜鱼生长更快、抗病力更强,养殖约30个月即可上市。“现在我们的铜鱼出塘价稳定在每公斤200元以上,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以来已销售3000多公斤,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我们已经具备了年产优质铜鱼苗100万尾的能力,正在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刘灯红说。

据悉,枝江市正着力打造铜鱼产业化主产区,建设从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到冷链物流、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审:徐露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