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收即烘即储即售!董市镇水稻产业链蹚出新“稻”路

枝江融媒(通讯员 陈黄奎)八月的田野,骄阳似火,稻浪翻滚,满目金黄。眼下,枝江市董市镇头季再生稻陆续成熟,迎来头茬收割期,泰洲村、金龙村、五岭村等各水稻种植大村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8月20日,在枝江市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的2000多亩稻田里,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轰鸣声奏响了再生稻丰收的“进行曲”。

“今年头茬再生稻每亩预计能收稻谷1300斤以上,第二茬按往年产量计算,也能达到700多斤,收益还不错。”种粮大户向祖红说。

刚收割上来的稻谷被马不停蹄地送入该合作社水稻产业一体化中心烘干厂烘干,从田间到仓库,水稻全产业链高效运转,确保粮食加工过程中的品质稳定与高效运作。

据介绍,再生稻是一种“利用收割后的稻茬继续发苗长穗”的种植模式。头季稻收割之后,留下一定高度的原稻桩,进行管理,让其继续生长,稻茬重新发苗结穗,实现“一种双收”。跟原来种双季稻相比,中间省去育秧、插秧等步骤,既可以减少工时和成本,又可以提高农田的亩产量。

董市镇的再生稻效益不止于“一种双收”。头季再生稻收割后,10月可收第二季再生稻,随后接续种植油菜或者小麦。“这样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和农民的收益。”董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鲍同浩说道。

在相隔稻田2公里处的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烘干车间内,满载湿谷的货车陆续抵达,经称重、卸货,金黄的谷粒倾泻而下,汇聚到下粮口中,通过提升机和传送带被送入烘干塔中进行烘干。随后,这些谷物还会通过筛选等过程存储到粮仓内,做到了应收尽收、即收即烘,实现了从收割到仓储“零时差”,保证了粮食质量。

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艳平介绍说:“头茬收割后运到烘干车间,通过烘干设备进行烘干,烘干完成以后通过皮带机运输到我们的粮食仓库进行储存,后期再运输到大米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再发往陕西、成都等地各个商超进行销售。”

从种植到收割,从脱粒到烘干,从仓储服务到加工销售,枝江市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既抢住了农时,又稳住了品质。

近年来,董市镇大力支持绿景鑫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水稻生产从机育、机耕、机插、机抛、机防、机收、机烘的“一条龙”全流程机械化。下一步,董市镇将探索更多创新举措,推动水稻从育秧、烘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