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通讯员 杜凤玲)盛夏的枝江市百里洲镇,连片梨园里沉甸甸的砂梨压弯枝头,果香四溢。63岁的宜昌市科技特派员周家文穿梭其间,正手把手指导梨农精准采收。“如今咱的砂梨能卖到8元一斤,是最低谷时的20倍!” 他抚摸着饱满的果实,脸上的自豪藏不住 —— 这位与砂梨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 “老把式”,不仅完成了从传统梨农到高级农艺师的蜕变,更亲历了百里洲砂梨从 “黄金时代” 到 “寒冬低谷” 再到 “振兴新生” 的完整逆袭。
从 “全国闻名” 到 “按堆贱卖”:金字招牌的沉浮
百里洲的砂梨,曾是刻在地理坐标上的 “甜蜜符号”。20世纪90年代,依托长江冲积形成的独特沙壤和充沛水源,这里产出的砂梨以 “个大如拳、肉脆似冰、汁多味甜” 闻名,不仅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更远销东南亚市场。1997年,“百里洲砂梨” 摘下 “中国十大名牌水果” 桂冠;1999 年,再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 “湖北名牌产品” 认证。巅峰时期,全镇砂梨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中国砂梨之乡” 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然而,市场的浪潮从不会永远顺风顺水。进入新世纪,长期依赖 “黄花”“湘南” 等老品种的百里洲砂梨,遭遇了致命瓶颈:90% 的梨园出现品种老化、品质退化,果实口感变差、商品率下降。曾经的 “香饽饽” 成了 “滞销货”,价格从每斤一两元暴跌至四五毛,最艰难时,甚至出现 “一麻袋砂梨论堆卖,几十斤只换几块钱” 的窘境。
“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含泪砍梨树,改种棉花、玉米,心里像被针扎一样。” 周家文至今记得那段低谷岁月。短短几年,全镇砂梨种植面积从10万亩锐减至 6000 亩,“中国砂梨之乡” 的招牌蒙上厚厚的尘埃。就在多数人选择放弃时,只有高中文化的周家文却暗下决心:“砂梨不能就这么没了!” 他开始自费跑农校、找专家、参加农技培训,成了产业寒冬里倔强的 “守梨人”。
科技 “破局”:从 “会种梨” 到 “慧种梨” 的跨越
转机出现在2016年。随着枝江市政府提出 “重振砂梨产业” 的号召,周家文率先响应,在坝洲、三洲两村流转1000亩土地,牵头成立合作社。恰逢省农科院胡红菊研究员团队进驻百里洲,一场 “科技赋能” 的变革就此展开。
作为合作社技术总监,周家文成了专家团队的 “头号学生”:白天跟着专家在田里记录数据、观察新品种长势,晚上在灯下啃农业技术手册,把疏花疏果的时机、科学修剪的角度、水肥一体化的配比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他带领社员试种 “圆黄”“翠冠” 等10多个优质新品种,示范推广 “起垄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 等新技术,一点点摸索精品砂梨种植的 “金钥匙”。
“技术不能藏着掖着,要让所有梨农都学会。” 周家文成了行走的 “技术活字典”,从花期管理到果实套袋,从土壤改良到品质检测,他毫无保留地向周边农户传授经验。由他参与制定的《百里洲精品砂梨种植技术规范》,被梨农们视作 “致富宝典”,家家户户翻得卷了边。
产业新生:从 “一棵梨” 到 “一片海” 的振兴
如今的百里洲,砂梨产业早已褪去 “寒冬” 的萧瑟。在周家文等 “新农人” 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共同推动下,全镇砂梨种植面积恢复至3.6万亩,年产值近5亿元,“中国砂梨之乡” 的招牌重新擦亮。
在刚结束的2025年百里洲砂梨丰收季活动上,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现场品鉴后连连称赞:“甜度、脆度、品相都达到了优质砂梨的顶尖水平!” 活动现场,来自全国的经销商争相签约,订单金额超亿元。
“从‘会种梨’到‘慧种梨’,差的就是技术这把钥匙。” 站在硕果累累的梨树下,已是高级农艺师的周家文眼神坚定,“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就不退休。让砂梨结出更多‘致富果’,这就是我能为乡村振兴做的事。”
这位 “土专家” 的蜕变,恰是百里洲砂梨产业逆袭的缩影 —— 当传统农业遇上科技赋能,当老经验嫁接新智慧,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便总能结出令人惊喜的 “丰收果”。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