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 合上《圆圈正义》,罗翔笔下那“画不圆的圆”,如一道冷冽又温润的光,刺破了法律人心中对完美的执念。它悬于绝对理念的星穹之下,却深植于现实沟壑之上——是卷宗里因新证偏移的刻度,是判决书“本院认为”背后沉甸甸的人生敬畏。这圆规在砂石上划出颤抖的弧线,恰似我们以谦卑之灯照亮权力,以温热细线缝合法律与人生的裂痕。纵然笔触终难至臻,那趋近的每一道微光,都在无声诉说:法治的麦田里,我们以这不完美的躬身,守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永恒星光。
正义的圆:在绝对与相对之间摆渡
书中“画不圆的圆圈”意象,让我想起因为出现新证据被发改的案件,一审反复的推敲甄别,在二审出现新证据那一刻,结局可能悄然反转。罗翔老师说,“我们能画出的圆圈总是不够圆,但没有人会因此想取消圆圈。”尽管现实难有绝对正义,但正义是法律永远的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幸阅读过很多法官的判决书,每一名法官的判决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想,每一位法官在撰写裁判文书时,反复斟酌的“本院认为”部分,是一代代法律人用有限理性趋近无限正义的刻度。曾经与刑庭同事交流时,她讲述在看守所送达之际当事人痛哭忏悔,让她真正地感受到了“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她很担心,如果未来她成为一名法官,能否真正办好每一个案子,能否对他人的人生负责。那我想,有这样对正义的追求和敬畏,法治之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谦卑的灯:照亮权力之上的星空
“法律人容易陷入专业傲慢的陷阱。”这句话让我反思,写材料时会习惯性地用“明察秋毫”“铁面无私”等宏大词汇堆砌法官形象,但当我将司法者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正义图腾时,是否正在抽离法律最本真的人性根基?现在,我更愿意记录那些“不完美”的真实——是陈晓艳法官调解赡养纠纷时紧握老人颤抖的手;是杨思依法官维护新生生命权益的反复斟酌;是许超法官为妥善化解纠纷,晚上近九点依旧在等船渡河的身影……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这些藏在卷宗褶皱里的真实,让人明白,真正的司法星辰,从来不是悬浮在权力云端的神话,而是扎根于每个具体案件里的人性微光。
温度的线:缝合法律与人生的裂痕
书中“爱具体的人”的呼唤,像一根细针穿破数据的幕布,让我忽然看见那些曾被报表折叠的人生。14件14人,30.5万元,这是2024年司法救助的数据,一组并不是那么特别的数字,但那个失独母亲泪眼婆娑地感谢,那个尚不知该如何长成的少年明亮眼眸,让一切又那么特别。罗翔老师说“法律不应是机械的流水线”,那它是什么呢?它是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长途跋涉,是在烈日下反复地测量勘察,是为一个争议点反复地沟通协调,是每一个沾着人间烟火的司法瞬间,如细密的针脚,缝合法律条文与现实人生的裂痕。
投身于现实,我想我们要做的应该有三点:一是敬畏正义,自警自省;二是恪守良知,立德立行;三是融合情理,求真务实。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希望我们这些法治麦田里的守望者,都愿做那个“明知画不圆仍要画”的笨拙画师,在每一份司法文书上留下趋向正义的弧线,让名叫正义的圆圈在我们的手中渐次圆满。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