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活水润沃野 “共享水井”模式再显成效

枝江融媒(记者 朱传嗣 朱深耕)春耕时节,面对持续干旱的严峻挑战,仙女镇九龙村在原有“共享水井”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共享机制,不仅让全村4000余亩农田喝上“解渴水”,更为全市乡村抗旱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四月下旬,气温已逐渐升高。连日的晴朗天气却让不少农民愁上眉梢,长时间不下雨,地里的作物怎么生长?然而走进仙女镇九龙村田间,汩汩清流正通过水管注入堰塘中,塘内波光粼粼,农田里的果树上叶片青绿,幼果生长良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从“应急创新”到“长效机制”的跨越

2022年,由于持续性干旱,仙女镇九龙村作为柑橘和水稻种植大村,面临着4000余亩农田的缺水危机。通过不断摸索,九龙村形成了“一家打井,多家共享”的“共享水井”灌溉模式,通过建设共享水井、共享堰塘帮助村民顺利度过旱情。在今年旱情下,得益于2022年以来建立的“共享水井”体系,村民依托既有水井、堰塘及新增设施,减少了旱情对作物的影响。“有了这个共享水井之后,后顾之忧就少了许多,可以确保我们每年有一个不错的丰收成果。”九龙村村民屈克新笑着说。

从“一口水井”到“体系联动”的发展 

九龙村在2025年的抗旱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共享水井”的联动模式。九龙村党支部书记唐银向记者介绍:“我们在2024年、2025年新增了20口共享水井,同时在原有的共享堰塘的基础上,又有5口堰塘已经清淤结束。”

说着,唐银现场为记者做起了演示,她发动泵机,清亮的井水源源不断地从水管注入到堰塘中,“我们把井水抽到大堰里,然后农户再在堰塘里面抽水,灌溉周边的果树农田。”

今年一月份,在九龙村的九龙港上段,又新增了三个拦水坝,汛期蓄水量相当于一个大堰的容量,可以满足港体周边的农田、果园的基础灌溉,缓解旱情。“我们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体系。在高岗主要通过水井灌溉,还有周边的堰塘可以再灌溉一部分。我们再做好九龙港的拦水坝,只要不是特别干旱天气,都可以满足农民果园的灌溉。” 

从水脉到产脉的延伸 

九龙村耕地面积共4605亩,其中精品果约占3500亩、优质粮约800亩,2025年预计水果产业总产值约3000万元。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共享水井”模式的应用,从2022年的应急创新到2025年的长效升级,不仅有效应对了干旱难题,更凝聚了群众力量,是基层治理与群众智慧的结晶。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