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枝江》——无声世界的点灯人——陈红兰

无声世界的点灯人——陈红兰

朗读:林川

1977年春,23岁的巴东姑娘陈红兰嫁给了紫荆岭村四组聋哑人方正财。面对漏雨的三间土墙屋以及有四个聋哑人的家庭,陈红兰不得不认命,如果不是随母亲下放到乡下,凭她勤劳的双手在巴东县城立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既然命运给了另一种安排,那就从容地接纳这份安排。陈红兰细心观察,用心琢磨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的手势语言。相处时间久了,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家庭手势语: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两个小叔子也感受到,自从嫂嫂陈红兰进了家门,家里就有了温暖和生气。一家人晒干的衣服,陈红兰分别叠好了放在他们的床头;一日三餐的饭菜,只要是陈红兰做的,那味道就格外可口;家里家外,陈红兰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也是他们敬以依赖的当家人。

为了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无论有多大的委屈,陈红兰从不把负面情绪挂在脸上。她和丈夫及两个弟弟说话通常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发脾气,两个弟弟无论是在外打工归来,还是从田间劳作而返,陈红兰都会笑容满面地竖起大拇指迎接他们,用最简单有力的手势语向他们传递赞许与鼓励,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当亲人陷入迷茫焦虑时,她用手语编织成细腻的抚慰,让无声世界始终流淌着亲情的温度。

1982年春,婆婆患上类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浮肿。时值插秧季节,家里请了两桌人帮忙插秧,陈红兰早早地给婆婆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再去准备插秧人的午饭。婆婆瘫痪在床两年多,陈红兰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衣服、床单勤更换,煎药、喂饭两头忙。乡邻们纷纷夸赞她,是个难得的好儿媳。陈红兰说:“婆婆虽然是个聋哑人,但同样也是个苦命人,生养了三个儿子,又是三个聋哑,听不到有人叫她一声妈妈。她现在病成这个样子,我这个做儿媳的不照顾她谁来照顾她啊?”

公公方秉科不仅个头矮小,也有心脏病,在田间干农活,经常倒在田里。自从陈红兰进了家门,公公便感到轻松了许多,家里的重担有儿媳陈红兰帮忙分担,他感谢上苍赐福,给他老方家送来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好儿媳。2023年1月,已经91岁的方秉科老人因感染新冠引发心脏病和肺气肿住进了医院。陈红兰自己也是肢体三级残疾,走路需拄拐杖,但她仍坚持为公公端屎端尿、上下楼梯买饭,一步一步艰难挪动。一次陈红兰给公公送饭,公公颤抖的双手紧紧握住陈红兰的手,声音哽咽地说:“红兰啊,我的好姑娘……咱们这个聋哑家庭,拖累你了。看着你每天起早贪黑地操持这个家,爹这心里,疼啊……”陈红兰也禁不住双眼潮湿,都说父爱如山,眼前病床上的公公,这一番话如近半个世纪蓄积的热能,道出了一个特殊家庭对亲情的坚守。陈红兰回复公公道:“爹,您别这么说。能成为这个家的一分子,是缘分。照顾您、孝敬您,是我心甘情愿的事,也是我作为儿媳应尽的责任。”陈红兰用残疾之躯在医院陪护了老人二十多个日夜,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陈红兰在种田上是一把好手,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十几亩农作物长势喜人。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陈红兰托熟人给两个哑巴弟弟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小弟弟学过瓦工,做事也灵活,上帝关闭了他的听觉和说话的门,却为他打开了智慧的窗。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年改善,全家共同努力,在老宅旁建起一幢两层新楼房,使得家人的住所有了大改善。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用机械打田时不慎受伤住院二十多天,是嫂嫂陈红兰的悉心照料,他才如愿康复。那一年除夕,一家人吃完团年饭,小弟指了指嫂嫂陈红兰,又指了指屋顶的灯,意思是陈红兰就是他们这个家庭的一盏灯。

如今,年逾古稀的陈红兰需要扶架支撑身体,但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依然鲜活。那些哽咽停顿的讲述里,藏着比任何华丽辞藻更有力量的生命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