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上午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在北京举行
2426人受到表彰
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
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
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杨文华
人物简介
杨文华,1968年出生,1988年毕业后他到枝江县化肥厂(1993年改制为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历任氮肥厂、尿素厂、锦纶公司仪表车间主任,现为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由他领衔的“杨文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杨文华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24年被遴选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此次全国劳动模范是他获得的第六个国字号荣誉。
深耕技术革新,破解行业难题。杨文华37年扎根化工仪表领域,带领团队累计攻克行业技术难关1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6项,发表技术论文28篇。在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建设中,创造性改造仪表设计方案,降低建设成本1200万元;自主研发的高压电容式液位计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120万元。2024年他主导的百万吨级硫磺制酸装置项目,通过22个APC控制回路、36个顺控程序及9个智控模型,实现自控投用率100%,操作频次由1500次/日降至4次/日,入选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案例。其“偏毫厘不敢安”的工匠精神,让三宁化工仪表系统30余年保持零事故记录。
领航智能工厂,塑造行业标杆。带领团队率先构建“1115”智能工厂体系,在三宁化工建成全国首个“5G+MEC”独立组网工厂和湖北省首个5G智能化工厂,实现生产数据毫秒级传输。创新研发的“黑屏操作”系统使双氧水装置标准差降幅达51.5%,成为全国首个“无人驾驶”化工产线。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集成人员定位、智能巡检、AI视觉分析等12项工业“黑科技”,年创直接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2024年主导的MES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蓝皮书》典型案例。
践行数字转型,重构产业生态。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年已半百的杨文华主导企业47个核心场景的业务架构重构,构建涵盖设备预测性诊断、5G远程操控等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故障率下降70%。主持开发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8%,相关成果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提出的“仪表四防穿线管”等6项智能建设标准,被纳入化工行业技术规范。
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工匠薪火。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独创“理论+实操+竞赛”三维培养模式,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2人、高级技师12人。带领团队在全国仪器仪表制造工竞赛中斩获5项一等奖,编写《智能工厂仪表操作规范》等教材9部。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余场,培养DCS系统人才100余人,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梯队传承机制,被授予“湖北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基地”。
坚守初心使命,铸就时代丰碑。37年如一日秉持“技术报国”信念,从青葱学徒成长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5G工厂建设中创下日均工作13小时攻坚记录,其事迹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创建的“党员技术攻关小组”模式被推广至全国化工行业。2024年,杨文华作为行业代表在“大国工匠论坛”发言时表示:“智能化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站在更高维度创造价值。”更加凸显了他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干事创业的奋发激情,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激励了无数化工人不断前行。
深化示范引领,推动产业发展。作为省市劳模宣讲团成员,杨文华积极参加省市劳模“五进”活动,累计参加劳模宣讲35场次,受众人数达2万余;跃踊参加全市“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先后走进10余家中小企业,累计解决60个技术难题,其中通过优化某企业智能温控系统,将产品合格率96.2%提升至98.5%,年节省成本80万元;主动承担宜昌市化工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领衔人,整合12家化工企业创新工作室人才、技术优势,搭建市内产业链信息交流、技术协作、联合攻关、合作共赢的平台,攻克5项行业难题,其中成功研发新型催化剂,将产品转化率从74%提升至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