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兰:四十八载,用柔弱之躯托举“无声”之家

枝江融媒(通讯员 许艺洋  黎可欣)陈红兰,一名恩施巴东的土家族女儿,经人介绍1977年嫁到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村一个聋哑家庭。48年来,她用柔弱的身躯,用力扛起重如山的责任;用近五十载的坚韧,用心守护聋哑残障的家庭;用恒久的坚守,书写了孝老爱亲的佳话;用质朴的言行,传递了淳朴善良的真情。“最美媳妇”是大家对她的一致评价。近年来,她接连获评“枝江市道德模范”“宜昌市道德模范提名人物”、首届“感动枝江”提名人物。中国新闻网、湖北垄上频道、湖北日报新媒体、荆楚网、三峡日报多次报道其感人事迹。

无声世界的桥梁:自学手语叩开亲情之门

陈红兰初嫁到枝江时,丈夫方正财一家五口人,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均是聋哑人。婚后,育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人也是聋哑人。

语言交流是她融入这个家庭最大的障碍。结婚初期,丈夫常因沟通不畅而生闷气,委屈的她总暗自垂泪。有时方正财三兄弟之间因为意见不合也会生闷气甚至产生肢体冲突,陈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架起家人间的沟通桥梁,她默默学习手语,劳作时、夜深人静时都在用心琢磨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的手势语言,经过多年摸索,她自创了一套家庭手势语: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食指弯曲轻点太阳穴是“该休息了”,掌心贴着脸颊左右轻摇则是“别担心”。就这样,她用坚韧与智慧,一点一点凿通了这座无声的桥梁,让爱与理解在无声的世界里流淌。

和丈夫一家相处久了,陈红兰明白聋哑人最会“看人脸色”,他们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导致他们心灵更加脆弱和敏感,与他们相处需要更加“小心翼翼”,给他们更多情感呵护。

所以,陈红兰和丈夫及两个弟弟说话都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发脾气,两个弟弟无论是在外打工归来,还是从田间劳作而返,陈红兰都会笑容满面地竖起大拇指迎接他们,用最简单有力的手语向他们传递赞许与鼓励,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度。在这个聋哑之家,她化作温润的春雨,用手语编织成细腻的抚慰,在无声世界传递亲情的温度。

掌心绽放的坚韧花:全心陪护撑起无声之家

1982年的插秧时节,婆婆被诊断出风湿性心脏病,整个人肿得厉害——四肢一按就是一个白印子,半天都消不下去。一天家里请了两桌人帮忙插秧,灶台里的火刚烧旺,陈红兰就匆匆给婆婆擦洗身子,换上干净的衣裳。等安顿好婆婆,她又赶着去给帮工们准备午饭。从此,她开始了两年如一日的守护——每天给瘫痪的婆婆翻身、擦洗、换褥子、熬药、喂饭,两头忙得不落脚。

即便婆婆说不出话,陈红兰也总能在她眼神里读懂感激。乡邻们见了,无不赞叹:“这样的媳妇,真是难得!”她却只是轻轻摇头,眼眶微红:“婆婆这辈子,连一声‘妈’都没听过,苦了一生。如今病了,我不疼她,谁疼?”

90多岁的公公方秉科行动不便,即使自己也是三级肢体残疾,陈红兰依旧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汤药无微不至。2023年老人感染新冠住院,面对聋哑丈夫和小叔子无法沟通的困境,拄着拐杖的她毅然承担陪护重任。每天颤巍巍挪步送饭,忍着腿痛端屎端尿。

一日喂饭时,老人突然抓住她颤抖的手哽咽道:“红兰啊,咱家拖累你了……”她轻拍公公手背柔声说:“爹,能伺候您是福分。”拐杖触碰地面的声音在走廊回响了二十多天,直到老人安详离世。这个走路都吃力的儿媳,用佝偻的脊背为聋哑家庭撑起一片天,用拐杖丈量出的孝心比任何言语都动人。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伤,膝盖红肿,青紫的淤血在皮肤下晕开,看着就疼,小弟弟却硬撑着比划“没事”。可陈红兰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强,立刻喊来工友送医。从安福寺医院转到市里,缝了十几针,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离地守着。弟弟虽不能言,但从那以后,只要见她忙活,就抢着干活——那是他笨拙却最真挚的报答。

大弟弟那次生病更是让人揪心。一场感冒拖成支气管炎,村卫生室治了一周不见好。转到市医院,医生眉头一皱,跟陈红兰说有肺癌可能,大弟弟瞬间脸色煞白,眼泪夺眶而出,比划着要回家“听天由命”。可陈红兰死死攥住他的手,一边找医生问个明白,一边比划着安慰:“别怕,有嫂子在!”最终确诊是肺部感染,住院一个月后痊愈。那天,大弟弟咧着嘴笑,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掉。

陈红兰的女儿们因为家庭拮据,过得比较清苦。上学时,别的同学家长一周送两次菜,大多是荤菜,但是陈红兰要忙农活还要操持家务,只能挤出时间送一趟菜,且主要是卤豆腐、萝卜丁。二女儿至今记得初入篮球队时,教练要求统一购置白网球鞋,可家里穷买不起,最后只好借来同学磨秃了底的旧鞋完成合影。姐妹们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在父母躬身劳作的背影里读懂了何为持家,粗茶淡饭中养成勤俭习惯,把物质的清贫过成了心灵的富足。

二女儿出嫁后住得近,对家人和两位聋哑叔叔关怀入微。虽是头婚,她却把继子当亲生儿子疼爱。如今继子成家生子,她主动帮忙带孙,重组家庭温馨和睦。邻居们纷纷称赞:“这一家人都是好心肠,是值得学习的孝老爱亲的榜样!”

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陈红兰用双手托起了一个无声之家,也用一颗心,焐热了命运的寒凉。

泥土里的诗行:凝聚家庭力量走出致富铿锵路

结婚前,方正财家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住着十分简陋的土坯房。陈红兰嫁给方正财后,虽然经济条件很差,但她从未自暴自弃,而是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家庭收入。

陈红兰能识字,她积极学习水稻种植的高产技术,村里开展的水稻和柑橘种植技术讲座她一次不落。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她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柑橘和水稻的品质及产量大幅提高,收入超5万元。2024年,她又种植了10亩优质水稻和柑橘、油菜等农作物,虽然腿脚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十几亩农作物长势喜人。

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她托熟人给两个哑巴弟弟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虽身患聋哑却机敏过人,凭借早年习得的瓦工技艺,不仅将务工所得跟兄长们共同交由嫂子陈红兰统筹,并自己当起瓦工师傅,在老屋旁边一砖一瓦筑起了两层楼房,一家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尽管生活负重,全家人始终相携相依,用勤劳双手编织出日益红火的日子,屋檐下升腾着不灭的希望曙光。

陈红兰,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妻子,一位普通而又贤能的媳妇,一位朴素而又慈爱的嫂嫂。漫漫人生坎坷路,她从艰难困苦中走来,在风霜雨雪中跋涉,始终保持乐观和坚毅,她用一辈子的爱践行着对这个残疾大家庭不离不弃的诺言,她以残疾之躯给这个大家庭搭建起了避风港,用超越血缘的大爱凝聚起家族向心力,让孝老爱亲的家风代代传承。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