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田变“聚宝盆”:3500亩青贮大麦创新种植助农增收

枝江融媒(记者 谢阳 张枭羿)四月本是播种时节,顾家店镇的广袤农田里却呈现出别样的丰收景象。伟动力农业专业合作社的3500亩青贮大麦迎来集中收割期,一茬茬青绿饱满的大麦被卷入收割机,收割后的青贮大麦饲料将及时运往本地及外地养殖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月9日,在同济垸村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粉碎后的青绿饲料通过封闭运输车,源源不断发往本地养殖场及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合作牧场。这一创新性的“农闲田”开发利用模式,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破解了养殖业饲草难题,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的新路径。

“我们这种种植模式对粮食作物生产没有任何影响,主要是利用土地空闲时间种植大麦,解决养殖户的饲料问题。大麦收割后,紧接着种早熟玉米,让土地得到高效利用。” 伟动力合作社负责人薛传双介绍道。通过“大麦+早熟玉米”轮作模式,在冬春农闲时段种下青贮大麦,5 月收割后立即播种生长期仅90天的早熟玉米,实现“一田两收”。青贮大麦亩产达3吨,每亩能增收800元。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有机质提升0.3%,为后续玉米种植提供了天然肥力,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对于当地养殖户徐勇来说,伟动力合作社的青贮大麦解决了他多年的困扰。以往,他的养殖场需要从荆门、河南购买饲料,运输成本高,饲料新鲜度也难以保障。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优质青贮饲料,徐勇难掩喜悦:“我们每年在伟动力合作社采购大麦、玉米、稻草秸秆等草料大概600吨左右,相比原来,每吨成本降低了五六十块钱。虽然看似每吨节约不多,但一年算下来能节省好几万元。而且这里的草料比从外地采购的质量好太多,新鲜度高,妥善保管的话,存放时间能长达2年左右。”

目前,伟动力合作社已构建"种养循环联合体",与周边30多家养殖场建立定向供应关系,年消纳青贮饲料1.2万吨。夕阳西下,收割完毕的田地里,即将播撒早熟玉米种子。传统农时与现代农业的碰撞,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